《王村志》后记:我不想树立雕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玉中
好多年前看过一个作家写的故事,那时他已经是一个著名作家了,在一次过春节时还是遭到了他本家大爷的指责。理由是他在一篇小说里把他大爷给写死了。
重提这一点没其他用意,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写作者,千万不要写自己家的事,捎带也不要写自己村的事。
早前我也给学生讲过,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乌托邦,都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桃源。但问题是这样的乌托邦或是桃源应该有所指而无所归,理论上它就在那儿,但实际上你也不知道它在哪儿。
王村系列小说刚写前几篇时,还没这个感觉,写着写着发现不对:我不能再写了,再写下去就容易对号入座了。一旦让王村的人看到这本书,看到他们在我的描述里是这个样子,他们肯定不会让我回家过年。
其实,写王村系列小说的念头非常偶然,那是在一次吃饭的时候,雨浓提了一句:邮箱里小说不多,连每周更新一篇都困难。
我当时肯定是酒意上头,稀里糊涂就答应了要把这一系列小说写下去。
早几年看过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他就把一个村庄当成人物来写,作品前面还有一个词典所应该具备的索引。但他可以,我就不能。除了个人水平不抵这个原因外,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韩老师是到马桥下乡锻炼的知青,他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马桥的一切。审视完之后可以脱身独去,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能吗?
我能离开王村而不再回去吗?我能理直气壮地站在王村的小庙前对我的叔伯堂侄二大娘说,其实你们就是我作品里描写的样子,只是你们没有发现而已吗?我敢吗?
我必须小心地处理好写实和虚构的关系,必须巧妙地运用好暗示和隐喻。让我作品里的每一个和王村真实的人物之间,保留一种似是而非的关系,以现实为基点,经过一个抛物线,辅助线,函数,解方程之后,到达它应该到达的地方。
说实话,这很累。
也有人给过建议,为什么不多写村人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塑造成新时代农民的典型代表,成为一种象征或是雕像。
其实,也不是我不想,而是这不真实。如果让我写其他地方的人和事,我大抵可以这样立意。但说到王村,我不想这样写,我不想让我的记忆和文字发生冲突,我不想用我的文字去杀死我的经历。
于是,一切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写着,拧巴着,痛苦着。
好在,当我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竟然发现它们也有了一小谷堆的规模,赶紧见好就收,出一个小集子,算是给自己的王村系列写作画上句号。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雨浓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可以说,没有他的鼓励就没有这本小集子。所以,最大的谢意应该送给他。
我的大学写作课老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才生教授,不顾自己旅欧的繁忙,一边承受着眼疾,在听到我要出一本小集子的时候,慨然作序。在这里,我要对他表达我内心的敬意。安阳毕业多年,至今还能想起您在课堂上讲李敖时侃侃而谈的神情。
还有冯杰老师,他题写的书名等于王村队部的那盏汽灯,让一间破房子瞬间就亮堂了起来。这本书如果有人喜欢,肯定是冲着冯杰题的字。还有昌彦兄弟,王涛兄弟,听说我要出书,也题字相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最后的校对阶段,我的两个学生,杨惠子和高雅欣,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总之,做成一件事,需要很多人的付出,我能说的还是感谢。
多年前读蒙田的作品,内容全忘了,只记住了书名:我不想树立雕像。在这里借用一下,作为我这本书的封底。如果我误解了你的原意,也请你原谅。并且,我会在这个离你很远的东方国度,向你表达我的歉意。
最后一句,王村系列小说不写了,王村的生活还在继续。若你读了作品还想到王村看看,又在导航里找不到这个村庄时,可以来找我,我会坐下来,给你接着讲王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