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地气”到“接真气”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陈鸿溪

  近年来,“接地气”的说法颇为盛行。

  咱们先来看一则文坛趣闻:话说几位京城的大作家去深山老林采风,淳朴好客的山民热情接待了他们。又是山韭菜,又是山鸡蛋,还有小草鸡炖蘑菇,作家们大快朵颐,顿感吃到了京城大饭店里远远没有的乡村味道,真的不虚此行。

  饭毕,山民非要让他们提提意见。作家们你一言我一语,尽是夸奖和感谢的意思。无奈之下,其中一位作家看山民诚恳,就在表扬后委婉说了一点缺憾:“啥都好,就是这几个苍蝇......”没想到,山民的脸色瞬间“晴转阴”:“这是啥意思呀?难道今天的菜不够你们吃吗?几个苍蝇能吃多少?”这些见过世面的京城大作家一个个面面相觑,尴尬不已。

  此事并非八卦,而是真事。他们一个是从饭菜数量的角度,一个是从环境卫生的角度;一个是对几个苍蝇习以为常,一个是习惯了绝对卫生的就餐环境。本来温情满满的采风邂逅,瞬间演变成无奈的尴尬。

  单纯从这个事件来说,“接地气”绝对不是简单地从城市到农村,从高层到基层,也不是仅仅走出办公室那么简单。

  为什么有的“专家”“教授”不受老百姓待见?为什么有的作家和编剧会创作出“手撕鬼子”等荒唐的笔墨游戏?究其原因,就是“象牙塔”内出不了力作!凭空想象就远离了“地气”。

  十几年前,有省城的文友来我校采风。我们学校虽然普通,但有一个闻名遐迩的作家校友,那就是刘知侠。他的经典力作《铁道游击队》影响了数代国人。

  当时正值严冬,课间时分,天空中雪花飘飘洒洒,微风中浸透着丝丝寒意。孩子们在校园里奔跑着、嬉戏着。有的孩子衣服扣子也不系,头上还冒着蒸汽般的热汗。

  省城文友感叹一声说:“原本以为农村的孩子没有暖气,一定会受冻,看到这,才觉得自己太书生气了。”

  俗话说,孩子的屁股三把火。农村的孩子在田野里和大街上疯跑惯了,屋子里根本就圈不住,哪里有那么娇气?

  可见,沉浸市井烟火,体验基层日常,皮鞋上多几点泥巴,百姓就多几分信任。

  几年前,农村试行改造水冲式厕所。投入经费的核算模式是个人先垫资,后期政府发补贴。但就是这样的惠民政策,还是遇上了阻力。

  有一个倔老汉,你说破天,他就是不干。什么政策补贴,什么卫生舒适......干部们轮番上阵,还有人给他家送了一件火腿肠,磨破了嘴,这个硬骨头还是没有啃下来。

  一位驻村干部出场了。他听说三伏天倔老汉在给玉米地浇水,就提了1斤猪头肉和几瓶啤酒,不顾烈日当头,不顾闷热难当,钻到他地里,一屁股坐在地上,两人就瓶喝了起来。驻村干部只字不提改厕的事,闲聊中得知,倔老汉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孙子和他老两口生活。那时还是疫情防控期间,孙子的网课让他头疼不已,智能手机让倔老汉作了大难。毕竟孙子的学业不能耽误呀!

  驻村干部马上联系一名驻村文秘人员,让她每天负责这孩子的网课问题,还双脚沾满泥水帮他摆弄送水带。

  看着驻村干部一脚的泥水,想着孙子的功课从此无忧,倔老汉咣当一声和驻村干部碰了一下酒瓶:“啥都别说了!你是个好干部,厕所的事,不用说了!”说罢,他仰起脖子,把一瓶啤酒一饮而尽。

  听说了这件事,我写了一篇小小说《倔老汉改厕记》,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发表。文章的发表,也让这个驻村干部受到了表彰。

  因此说,“接地气”的终极目的不是仅仅走入基层,更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放下架子,沉入烟火,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唯有老百姓接纳了你,信任了你,你才能真正听到他们掏心窝子的苦辣酸甜,方可“对症下药”。对于作家而言,才可能写出激荡民心的经典力作。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

  焦裕禄风雪夜探望贫困户,和村民同吃一锅饭......心贴心,心连心,打开了心结,增强了互信,形成了合力,“一家人”还会有什么思想“障碍”呢?

  内乡县县衙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自己也是百姓。”守住了为民初心,拥有了百姓情怀,肩扛起使命担当,“接地气”三个字,就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只有做到了真正的“接地气”,大地母亲才会赋予你丰富的滋养和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