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体操:帮助脑卒中患者重获运动能力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患者出现偏瘫。为了帮助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康复医学中常采用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偏瘫康复体操。这种体操通过科学设计的动作,帮助患者重新激活患侧肢体,促进大脑神经重塑,最终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
一、偏瘫康复体操的科学原理
脑卒中后,患者的大脑部分区域因缺血或出血受损,导致对侧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或减弱。然而,大脑具有“可塑性”,即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刺激,未受损的脑区可以部分接管受损区域的功能。偏瘫康复体操正是基于这一原理,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动作,刺激患侧肢体的肌肉和神经,促进大脑功能的重建。
二、偏瘫康复体操的适应范围
偏瘫康复体操主要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期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已经恢复部分运动功能但协调性和控制能力较差的人群。通过体操训练,患者可以进一步改善肢体的精细运动能力,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康复体操并非适用于所有偏瘫患者。血压超过180/110mmHg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血压波动或其他并发症。
三、偏瘫康复体操的具体动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偏瘫康复体操动作及其功效:
1.左右击锤
动作:一侧上肢向前平举,手握拳,拳心向上;另一侧手握拳,在体侧做划圈锤击动作,并敲击对侧拳头,然后交换动作。
功效:活动肩关节,增强上肢的协调性和力量。2.手膝相拍
动作:双上肢伸直置于体侧,下肢做屈髋、屈膝踏步活动,一侧手举起去拍打对侧膝部,然后换另一侧手重复上述动作。
功效:锻炼屈髋力量和腹肌力量。
3.手足打拍
动作:双上肢伸直置于体侧,掌心朝下,双手交替在床面上打拍;双下肢弯曲,足跟紧贴床面,双足做左右交替击拍动作。
功效:锻炼手脚协调能力。
4.下肢划圈
动作:取仰卧位或坐、立位,两侧下肢足跟紧贴床面或地面,交替做划圈动作。
功效:锻炼下肢协调能力。
5.半桥踏步
动作:取仰卧位,双上肢伸展置于体侧,双下肢取屈髋、屈膝位,弯曲支撑抬臀位下,双足交替抬起做踏步动作。
功效:锻炼竖脊肌和臀大肌,增强核心肌群的力量。
6.侧位踏踩
动作:取健侧卧位,患腿做从前向后划圈踏踩自行车的运动。
功效:锻炼下腹肌和协调能力。
7.敲击跟腱
动作:取卧位或坐位,健腿充分伸展,患足从健膝沿小腿前外侧至足外侧来回敲击。
功效:锻炼下肢协调能力,增强患侧肢体的感知能力。
8.旋转屈伸
动作:取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以足支撑于床面,将髋外旋放倒膝部,推外侧贴于床面,再做髋内旋回到开始时的支撑位,然后伸直下肢。
功效:锻炼大腿内收肌、外展肌以及骨盆稳定性。
9.床边摆腿
动作:取卧位,患腿取外展位,将小腿置于床沿自然下垂于屈膝90°,(注意屈膝时避免屈髋),然后进行膝屈伸的小腿摆动活动。
功效:锻炼下肢力量以及肢体协调能力。
四、偏瘫康复体操的注意事项
1.呼吸配合:完成体操的过程中,应配合有节律的呼吸运动,避免过度屏气造成血压升高。
2.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体能情况选择适合的动作,每节动作的次数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3.血压监测:血压偏高或波动较大的患者,暂时不宜做操。
4.心率控制:活动时的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为宜。
偏瘫康复体操只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一部分,康复体操训练的效果因人而异,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急于求成。在康复体操训练过程中,家属可以帮助患者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监督训练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
偏瘫康复体操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能够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通过坚持训练,患者可以重新掌握对患侧肢体的控制,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河南省荣军医院 徐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