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丁盛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当前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价值,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将红色文化自然生动地融入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红色文化增加民族自信,坚定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绝对信心;通过红色文化精神赋能,激励大学生以革命英雄先烈为榜样,传承热爱祖国、坚毅不屈、敢于拼搏的不朽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全方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及当地历史人物资源,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内容,要用生动鲜活的形式把英雄事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讲实讲透。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政课教师则是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做好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个关键点。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专职思政课教师和地方政府人员、文化馆讲解员等兼职思政课教师进行通力合作,是办好“大思政课”的关键所在。同时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红色课堂阵地,帮助学生建立和强化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去探寻红色文化中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红色文化激活课堂活力的感染性。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高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渠道,增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作红色文化主题的各类艺术作品,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此提升高校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将红色故事、红色精神讲得更具有感染力。坚持“落实中央政策指示、引进地方红色资源、建设校园红色阵地”为总体思路,同时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教育宣传平台,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思政课文化品牌建设。将学习、调查、研究等形式深入红色文化活动,奠定浓厚的红色文化理论基调。思政课教师还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政治引领、价值判断作用,要从地方红色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增强高校师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
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理论升华,增强实践认识。实践教学在突出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以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为灵魂。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使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教化引领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同时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互动反馈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对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学习热情、理论熟悉程度、实践活动参与度、教师指导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通过总结,将经验分享与改进提升相结合,全面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确保地方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做到学有所悟、行有所获,在用好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精神文化的同时,高质高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也为广大思政教师讲深讲透思政道理拓展出新观念、新路径、新方法。
(作者系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助教;本文系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以蚌埠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为例,编号:2023DJ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