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明乡风建设的意义及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东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是提高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系统化、制度化水平的迫切需要。文明乡风建设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五个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势必要推进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涵盖思想政治引领、科学文化宣传、公序良俗培育等多方面内容,涉及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保障条件等多方面要素,需要充分调动相关党政部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各类群团组织等多方面力量的系统工程。
是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乡村人口近5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农村地区乡风是否文明,不仅关乎农村社会自身,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至关重要。同时,农村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是人际关系更为密切的“熟人社会”,只要有效组织起来,完全可以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更大优势、取得更大进展。
是解决乡村思想文化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迫切需要。传统陋习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比如高额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等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农民作为移风易俗的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优质文化资源向城市集中,乡村文化人才流失;进城务工潮导致“空心化”;部分青年受功利主义影响,对乡土认同感下降;部分群众沉迷短视频,虚假信息在乡村扩散速度快。文明乡风的塑造能够改善村民的日常行为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群众的精气神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文明乡风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思想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持续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通过宣传标语、村广播、讲座等形式,将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村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做好普法、科普工作,反对封建迷信。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乡村党员和干部的示范作用,落实基层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备、公开制度;设立文明建设考核机制,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村干部工作评价体系,引导党员和村干部带头践行文明行为。发挥农村中的经济能人、乡贤精英、文化名流的带动作用,同时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村民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和文明礼仪,逐步形成人人参与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注重载体建设,夯实文明乡风的物质基础。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重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发挥县域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立足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度双重维度,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高效运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和教育培训,提升整体文明素养,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科学规划村庄空间格局,村庄建设和文旅发展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留住乡愁记忆。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在高质量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三)促进融合发展,优化文化产品供给。
文化的“两个结合”。在文明乡风建设中,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通过在传统节日重要节点,组织文化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让村民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文明的“两个协调”。在文明乡风建设中,注重保护农耕文明,确保文明根脉生生不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涵盖的美好品德,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创建特色文明品牌。激活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潜力,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利用短视频平台,用贴近村民的语言讲述乡村文明故事;借助直播、线上互动等形式,让年轻人也能积极参与文明建设活动。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实行多元共治。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抓手载体,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坚持不懈推进移风易俗,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弘扬良好乡风家风民风。加强乡村志愿服务,推动互助友爱,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
完善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支持。建立人才支持体系,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吸引人,用乡村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留住人。坚持常抓不懈,化风成俗,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象工程等。
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久久为功,不断优化文明乡风建设的路径。未来,文明乡风建设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创新探索,努力使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的美丽家园,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阶段性成果,编号:2024GDDXXT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