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探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源头活水与智慧源泉融合滋养之果


聂洪秋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一战线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将从二者融合的视角探讨这一思想的生成逻辑及其应用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统一战线思想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强调了无产阶级联合的重要性。这一理论不仅关注无产阶级内部的团结,还倡导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联合,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他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多党合作的策略,并强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需要与其他阶级和阶层建立广泛的联盟,以共同推翻反动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实际灵活运用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战线思想的智慧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得人”理念、“和合”思想、“大义为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智慧之源,并成为其重要的指导原则。

  “得人”理念与广泛团结方面。“得人”理念强调重视人才的汇聚和团结,这使统一战线工作致力于广泛团结各阶层、各群体,凝聚各方力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

  “和合”思想与包容性方面。“和合”思想注重和谐与合作的重要性,让统一战线能够在不同观点和利益群体间保持包容性,通过协商与合作,达成共同的发展目标。

  “大义为重”与战略性方面。“大义为重”的价值取向促使统一战线在面临重大挑战时,能够超越个人利益,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战略性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挑战。

  “和而不同”与灵活性方面。“和而不同”理念注重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寻求共同点和合作的可能性。这使得统一战线在工作中能灵活应对差异,以多种方式促进各方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求同存异”与务实性方面。“求同存异”的思想要求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并保留各方的差异。这一思想赋予了统一战线务实的工作态度,能灵活处理分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助力实现中国梦。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下的统一战线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统一战线成功应对了各种挑战,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通过广泛团结各阶层,中国共产党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的优势,通过广泛团结各阶层、各群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繁荣和拓展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进一步强调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团结的对象更加广泛,形成了“五者”联盟。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等方面,统一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下的统一战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通过广泛团结各阶层、各群体,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深耕统一战线工作,不断汇聚多元智慧力量。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不断强化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积极与各国友好力量开展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要汲取国际先进经验助力国内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大连大学2024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构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两平台三体系四共享’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