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纪录片”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95岁全国劳动模范牛全富
牛全富近影 作者供图
傅靖棽 余红北 傅世光(卫辉市)
冬季的玉带河,如一条飘带呵护着古老而年轻的卫辉之城;流动的光影中,折射出一位老骥伏枥者精神不老的人格魅力。今年95岁的全国劳动模范牛全富,其红色人生如同一部“纪录片”,被岁月拷贝,在初心的荧幕上播放,分明是共产党员用一腔热血擦亮的忠诚底色!
一
英雄模范不只是镌刻在石碑上的名字,而是挺起民族脊梁的力量和坚守。
出生在1929年的牛全富,适逢风雨飘摇的岁月,父亲希望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全国都能富起来,所以给他起名牛全富。牛全富14岁就参加了游击队、武工队,1946年5月加入太行七分区51团,由皮定均领导在辉县、林县、汲县山区开展游击战争,拔掉临淇、塔岗、张村、高庄等多处碉堡和敌伪据点,后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同年冬天,他随太行48团、51团部分人员,在蔡金生团长、陈国礼政委的带领下,编入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转入冀鲁豫参加解放战争。由于成绩突出,1949年,牛全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
1951年,牛全富随铁道兵5师6团入朝参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
轻启这段尘封的记忆,时光聚焦定格的画面:志愿军战士身着单薄的军装,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牺牲精神,在冰天雪地浴血奋战。
志愿军战士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壮举,都如同激昂的音符,汇聚成一曲震撼人心、流传千古、彰显民族气节与伟大力量的华丽乐章。
牛全富所在的铁道兵团,临危受命,出征朝鲜。作为一名铁道兵,他深知运输是战争的血脉,保障运输与前线作战同等重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期间,所需军用物资和几十万大军的给养,全部依赖国内供给。因此,保证铁路和公路的畅通,把这些货物及时运往前线,就成了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951年1月的朝鲜,白雪皑皑,是最为寒冷的时期。没有给养,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对于志愿军来说,更是困难重重。美机的疯狂轰炸日夜不停,铁道兵刚抢修完的铁路和桥梁瞬间又被炸了。牛全富和战友们每天处在没日没夜的抢修中。为了躲避美机轰炸,他们每人身上背着一根枕木,飞机轰炸,就直接蜷缩着身子,靠背上的枕木抵挡飞起的弹片。
牛全富回忆,1952年,他和战友们全力以赴保护清川江、大同江等重点大桥,完成了第二、三便道的修建,减轻了道路被炸掉的威胁。连队起初200多人,坚守76个昼夜后,只剩下30多人。他们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朝鲜战场创造了人在桥在的钢铁运输线,用血肉之躯保证了志愿军的急需物资,为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了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牛全富在这次大桥保卫战中英勇负伤,左大腿被打穿,落下残疾,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三
由于铁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53年9月9日,铁道兵团和6个志愿军铁道工程师统一编为解放军铁道兵,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也就是从这一年起,17400余名铁道兵,开启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宏伟大业,在祖国的东北角建起了一个响当当的铁道兵农垦局。
牛全富正是这铁道兵中的一员。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战士,最懂得和平年代的珍贵,他们发扬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甘洒热血,奉献青春,走上屯垦戍边的道路,书写了北大荒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忆当年,岁月蹉跎。这里人迹罕至,泡沼棋布。北大荒地处高寒带,冬季长达半年。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茫茫大草甸,荒无人烟,野兽奔号。有人曾这样描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铁锅里。”
1954年,牛全富从北京公安五处转入建设兵团43团850四分厂,任连长、分厂厂长。有一部1961年拍摄的电影《北大荒人》真实再现了当年的艰苦场景。那时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交通极其不便,运输物资主要靠人背马驮。牛全富和战士们在纪录片中有真实镜头出现。推着大油桶的战士们脸上满是泥浆,只有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艰难地在齐腰深的沼泽地前行。有的战士陷入泥沼,壮烈牺牲。
建厂之初,牛全富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一同踏雪看地点,搭建临时住所“马架子”。“马架子”——顾名思义,是指形似马鞍子,严格来说,这种临时性的建筑居所不能称之为房子。它的特征是没有四壁和窗户,只在正面开一扇门出入。
牛全富和战士们同吃用雪水做的大碴子饭,就咸盐豆,夜里同住四处透风、寒冷无比的“五风楼”。他们手握镐头,肩拉犁耙,春种秋收,舍生忘死开垦,燃烧着激情的岁月。牛全富同千千万万的开拓者一道,在兴凯湖畔高举垦荒旗帜,以血肉之躯挑战生存极限,以坚定的信心、无私的奉献,冶炼出“艰苦创业、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由于踏实肯干,成绩突出,1957年,牛全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首届全国英模大会。1957年2月22日,他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载誉而归的牛全富,更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将此次表彰作为新起点,把荣誉化作前进的动力,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奋斗,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正如他在日记中写的那样:“有了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当干部是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而来的,不管任何工作,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毫无怨言。”
在北大荒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牛全富和战友们用双手和汗水努力开垦这片荒原,使之日益富饶美丽。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期而至。
1969年的一场森林大火,火势凶猛,熊熊烈火如汹涌的浪潮,沿着草地、灌木丛和树干奔腾而上。滚滚浓烟如黑色的巨龙,刺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呼吸困难。为了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为了群众的安全,牛全富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全连战士投身到灭火抢险中。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牛全富在这次大火中救人救战马不计其数,其英勇事迹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并谱成歌曲在当地传唱:
“说说咱的牛连长,扎根东北守边疆。一颗红心齐向党,艰苦创业工作忙。助人为乐有担当,甘洒热血图奋强。奉献青春北大荒,榜样铸就北大仓。”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仰望苍穹,我们能和老劳模的心灵相交,能感受到一个老兵的坚守与奉献,那是奉献沉淀后一抹最美的霞光!
四
上个世纪70年代,因为部队转入地方,牛全富面临多个选择。因其隶属北京公安五处,全家都可以成为北京户口;他还可以分配到河南省郑州市管委会。牛全富不愿居功自傲,毅然决然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支援地方建设。从此,他把这一段光辉的历史封存在小小的抽屉里,积极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去。
1974年,牛全富被分配到汲县(现卫辉市)农机局任科长。工作伊始,百废待兴,这里没有像样的工厂、学校、楼房,只有几只搁浅在卫河边的铁皮船,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为了家乡崛起,牛全富先后3次请缨去东北买木材,跟车皮一走就是半个月。他不断发扬劳模精神,风餐露宿,啃的是干粮,喝的是面汤,靠着一股牛劲、拼劲,源源不断地将木材从东北运来,为加快城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次内蒙古之行,让牛全富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当年,汲县的驻军急需几十匹马。得到这一任务,牛全富凸显了军人特有的品质。在最苦、最累、最难的工作面前,他从不低头、勇往直前。简陋的蒙古包昼夜温差大,加之食不果腹,牛全富的身体瘦掉十几斤,得了胃病,曾经受伤的腿越发痛得厉害。他虽有在部队骑马的经历,但蒙古马更加烈性,不好驯服。牛全富带着马匹白天辗转前行,夜宿马店、车站,一路艰辛,难以言表。良驹难觅,呵护有加;唯恐丢失,使命在肩。
从内蒙古一回来,牛全富就病倒了。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加之在外奔波劳碌,他的后脖子上长了一个碗口大的痈疮。在豫北医专刚刚做完手术,牛全富就带着包扎的纱布,不顾家人的反对,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在北大荒的岁月,牛全富练就了树木嫁接的本领。他发现家乡的荒山乱石滩无人触及,就开荒植树,热情帮助山区群众嫁接果木。多年来,他植树数百棵,使山区群众增加了收入。每到秋季,山区群众纷纷下山,送来果品感谢他。他总是一句话:“为人民服务是我应该做的。”后来他发现羊圈村有几户贫困户,就用自己的2000元为贫困户购买10只山羊,帮助他们尽早脱贫致富。
1989年,退休后的牛全富在山上和自己的房前屋后开垦荒地,种上蔬菜供群众和四邻享用。到了寒冬腊月,牛全富总是步履蹒跚地走到菜市场,看到上了岁数的老人在卖菜,他就买下一车车的白菜、萝卜,并把这些蔬菜送到群众家里。这种善举,他一坚守就是数十年。
五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牛全富,不苟言笑,看似对家人漠不关心,实则不然。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1986年,牛全富的妻子去世,留下几个孩子。他既当爹又当妈,培养出懂事孝顺的子女。儿女秉承良好的军人家风,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4年前的一个傍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牛全富赶忙抓起电话,对方告知某医院有个弃婴,呱呱坠地,无人认领。老乡深知牛全富心地善良,故找他商量此事。牛全富沉思了片刻,很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收养弃婴。
当时妻子刚刚去世,尚未退休的牛全富瞒着孩子们,把弃婴放到农村的妹妹家。他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每月出资买奶粉以及生活用品。在牛全富的关爱下,孩子慢慢长大。从上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毕业,甚至为其找工作和谈婚论嫁,牛全富全部操办。当年的弃婴,如今已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心怀感念,立志用自己的医术回报社会,救助那些像她当年一样无助的小生命。
六
在漫长的征程中,牛全富始终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他关注国际局势,洞察力敏锐,尤其关心国家大事,能如数家珍描述中国改革开放46载所取得的成就。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牛全富的口头禅。上世纪90年代,他地处太行山麓的家乡羊圈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沟通成了困扰村民的最头疼问题。牛全富率先给村里安上一部电话,全村人只要有事,都可以过来打电话,一个月的电话费达200多元。有些邻居听说是他个人安装的电话,就不好意思打电话了。牛全富逢人便说,你们有事只管打,这是公用电话。一个“公”字,彰显出牛全富这位共产党人的本色。
卫辉市素有豫北水城之称,牛全富的家就坐落在玉带河旁。他发现河边有漂浮的塑料袋、棍棒、破旧的鞋子、衣物等,影响河水的清澈与美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牛全富特制了一个拐棍。平时走路用,发现河中有杂物,就把拐棍反过来使用。几十年来,他已用坏了十几根这样的“拐棍”。时间长了,牛全富成为群众眼中的“义务环保大使”。看到有些打捞上来的鞋子还能穿,他就洗净自己穿,有时两只鞋穿在脚上不是一对儿,有人笑他,他却爽朗一笑说,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永远不能忘记!
2024年11月,在家人陪同下,牛全富来到卫辉化工有限公司红色党建馆,面对入党誓词,他眼含热泪,再一次举起了拳头庄严宣誓,心中的一腔热血,依旧澎湃如江河,再次涨潮!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75年的漫长岁月里,牛全富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坚定跟党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秉持着共产党人的操行品德。
岁月在他坚毅的脸庞刻下深深的沟壑,在这部漫长的时光“纪录片”中,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牛全富,注定散发出令人敬仰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