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陈承佳锦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先进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智能科技为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传统的生产方式,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动能,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积极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势,革新教育理念,扩大应用场景,并完善制度保障;积极探寻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高校增强教育活力、提升教育质量、助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革新教育理念,以数智化思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新质生产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数据、算法和场景”等新质技术理念,有助于革新教学模式,实现从“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进而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教育获得感。首先,高校应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以数智化思维审视并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快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融通、理论实践相统一的立体化育人新模式。其次,高校应积极贯彻和普及数智化思维来引领教育教学各环节,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说服”走向“对话”,从“灌输”走向“吸引”,从“他律”走向“自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成长指导与价值引领。
二、扩大应用场景,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
新质生产力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高校应主动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拓展应用场景,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发力的新局面。一方面,要推动新质生产力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洞察学生的学情特点、思想动态;运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实践育人的结合。加强智慧党建、数字化校史馆、VR思政体验中心等新型实践育人阵地建设,开发沉浸式、交互式思政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与地方党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构建全域化、一体化思政工作格局。通过推进新质生产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融合应用,充分激发思政育人的内生动力。
三、完善制度保障,健全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行稳致远需要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将新质生产力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加强统筹谋划,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将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政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为数智化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方向指引和制度遵循。二是强化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思政课智慧化改造、数字化资源建设、创新项目研发等,同时鼓励校企合作、多方协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三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有计划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新质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建立适应“智能+”时代要求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四是加强督导评估。定期开展数字化思政教育质量监测,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督导评估常态化、制度化,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顺应和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势,加快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不断增强精确性、实效性,以高质量思政教育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