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里生出的梦想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拯救老街》译后记
方正辉
2023年新年伊始,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英文版。那时,全国在经历了3年艰难的疫情防控后,刚刚开始全面放开。我的直觉是“疫情下的小微企业生存”这个话题会引发读者的普遍共鸣,每个人都会在这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
后来,随着阅读和翻译的深入,我沉浸在小企业的兴衰悲欢之中,开始深切地认识到小企业在国计民生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是观察经济社会乃至国家面貌的一个绝佳视角。在小企业逆境求存这面镜子中,照见的不仅是疫情中遭遇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还映射出更广阔的领域。经过6个月的努力,在初步完成译稿后,我仿佛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那些小企业主们已经超越他们自身和所从事的业务,成为大千世界人生性格与命运的缩影,给我以深刻的感染和启迪。因此我想说,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作品,写的是疫情,写的是企业,写的是社会,写的也是人生。
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不仅因为它创造就业和税收,也带来消费和需求;它是社会运转的稳定器,又牵连着千家万户的忧乐;它好像无处不在,所以常常被忽略不计;它又像家常便饭,不引人注目,也不可或缺。
不仅如此,从这本书中,我们还读到小企业和它的主人们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传奇,感受到小企业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仿佛触摸到一个国家和社会创新与活力的细胞和基因,乃至一个人、一群人和广大草根阶层的梦想和希望。由此看来,小企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可以说:小企业兴则国家兴,小企业强则国家强。
作者用手术刀一样精准、犀利、细致的笔锋,对美国政府的弊端痛加揭露和批判,不忌惮辛辣的嘲讽和尖锐的评论;批判那些只为自身谋利的大企业,以及被利益绑架的政府官员和国会决策者;对小企业主的创业精神、身处逆境不退缩、咬紧牙关坚持、不断调整变换适应环境,笔下隐含着深切的敬佩和歌颂;对黑人、拉丁裔人及其他弱势群体则是饱含同情,始终在为他们呼吁公平和正义。
作者采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手法,使得评论与事实相互交融,剔肤见骨,鞭辟入里。在翻译过程中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这部分内容到这里似乎已经曲终人散,应该转换到其他话题上。却不料,循着这一话题继续深入,奇峰突现,别开生面。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加上作者在现实问题剖析中表现出的诚实和勇气以及分明的爱与恨,形成一种语言张力,读来欲罢不能。
作者特别注重观察和揭示人物的命运,不是平面地记录人物事件,也不是单一的线索叙述,而是从历史、家庭、环境、性格、亲友等诸方面挖掘,纵横交错,使得一个普通人、一家寻常小店、一个经营细节,往往具有思想的深度和感人的温度,弥漫着淡淡的历史沧桑感,人物和企业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常常为之怦然心动。
作者在书中着墨最多、几乎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就是库苏马诺和他的餐馆。从他的祖父、父母到自己的家庭,从他幼年在餐饮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到上大学时开始进入餐饮业,他的性格、爱好,家人、朋友,他拿手的菜肴是怎么做出来的、遇到挑剔的顾客怎么应对、身处逆境如何权衡进退,都娓娓道来,逐一呈现,从创业、低谷、挫折,到不屈、开拓、坚持,汇聚起一个小企业主的众多特质,可谓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他从不认输、顽强坚韧、顺时应势、不断变化,凝聚成一种鲜明的小企业主精神。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备受推崇的企业家精神,甚至可以称之为民族精神的缩影。
因此,本书也可以说是了解和感知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今日美国的万花筒和众生相。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际关系、风俗人情,都细致可感。有时会心一笑,有时扼腕叹息,有时由衷感慨,有时深长思之。我们常说讲好故事需要知己知彼,这本书就是有益的借鉴。在这里,决策者可以资政,经营者可以取经。年长者洞察历史,感悟今昔;年轻人感受励志,开启梦想。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可以察民生疾苦;处江湖之远,可以评施政得失。
3年疫情,每个人都身处其中。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事实上,我也不相信经历过的人会轻易忘记这百年不遇的事变。但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看到像本书一样记载这段历史的专著。从这个角度说,它可能远远超越了小企业这个话题。2023年5月,当本书已经翻译大半时,一波“二阳”潮袭来,周围很多朋友再次感染,也包括在上一轮从未感染过的。本来,已经完全恢复常态的生活让人们正在淡忘疫情,而这一波又给人们提了个醒,虽说症状普遍比上一波轻,但病毒尚未远走,阴影依然徘徊。因此,书中的故事和情形,就不仅仅有纪念意义了。
疫情是突如其来、不期而遇的黑天鹅,百年不遇,或许从此不见。但是对小企业来说,那些与生俱来的弱点、先天的不足,以及经营中无处不在的困难和逆境,可以说是永不消失的疫情,将永远伴随小企业存在。面对现实,那些成功的小企业主往往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不论是出于生存、传承还是兴趣,开办一家小企业都必须有强烈的热爱之情。小企业通常进入门槛低,这就意味着竞争激烈,淘汰率高。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不会轻言放弃。这个门槛就不是可以轻松迈过的了。
二是超乎寻常的执著。这就是传统的商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孜孜以求产品和服务的极致,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不懈怠。事实上,这也是做好一切事业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持续锻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差异化优势,任何挫折、困难、失意都不能动摇他们的坚守。
三是永不停息的变化。不但根据新的情况及时顺变、应变,而且不断分析研究消费者需求,主动求变、善变,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热爱不是抱残守缺,执著更不是故步自封。就像足球比赛必须在运动中寻找射门机会,小企业更要善于在变化中寻求新的机遇,这就是创新和调适,也是绝地重生的不二法门。
在疫情肆虐中,一批小企业倒下,永远消失了,还有一些九死一生活下来了,特别是有一些经过疫情劫难反而更加强大起来。深入观察,他们的精神内核都是相通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所描述的现象、揭示的道理、引发的思考,就不仅局限于疫情这一非常时期,而是面对困难和挑战、小企业如何应对、政府如何决策的一个永恒主题。
当然,最强大的力量也是最动人的地方,是小企业主与生俱来的禀赋和特质。就像书中作者所说:“有的人靠创新求生,有的人凭坚守持续,但所有的幸存者都是依靠自己的精神和力量渡过难关。”
小企业在疫情中最终没有像专家学者预测的那样大量倒闭,正是因为小企业主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是任何工具都难以精确评估的最大变量。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如果我们在谈论经济增长时忽略了企业家的存在,就像一部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真正的主角没有出场。而关注企业家精神,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正是本书观察小企业最具特色的地方。
草根怀有的梦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弥足珍贵的发展力量。我想,如果我们还做不到为这样的梦想插上翅膀,不知道怎么去支持、帮助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少可以让这种在草根里生长出来的梦想安静自由地在广袤的大地上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哪怕枯萎和凋零,也会化作春风又生的养料。也许,这就是小企业需要的生存气候和土壤。
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仅是因为它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失误和差错,还因为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那种推敲、体会、感悟、斟酌真的永无穷尽。每一次定稿后都会发现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每一个曾经满意的表达后来都有更好的可以取代。这就是“译”无止境吧!
(作者系《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高级编辑,籍贯河南省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