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底色、弘扬本色、厚植成色 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刘娟娟 秦瑶瑶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并把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列为到2035年需要实现的重点之一,这清楚表明了教育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关键作用。在新阶段、新挑战和新的定位下,身为一名高等教育的从业者,我们应坚定对教育的信仰,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实际工作来培育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新起点教育底色要始终如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稳步推进国家教育系统的发展进程,这无疑是又一个号召大家共同努力去实现教育强国这个伟大梦想的声音。然而新的时代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期望。在新阶段、新要求的指导下,教育的本色必须始终如一。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不能动摇。二是要致力于满足中国的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出学术领军人才和拔尖的创新人才,把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并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人类发展需求。

  二、新要求教育本色要持续弘扬。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增强现代化的实力,这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一层含义。高校被视为培育优秀人才的关键场所,为了实现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确保有足够的人才支持我们国家的全面现代化进程,高校教师必须在对学生的日常指导与管理过程中坚定执行以下三点原则:一是坚持德育为先,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道德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其内在的精神支柱与驱动力。唯有坚守道德优先的原则并把人格塑造放在首位,我们才能奠定好学习知识及职业发展的基础,从而牢牢把握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是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高校教师要遵循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遵照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需求,遵从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全面细致抓好学生的学风建设和行为养成。三是坚持素质为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道德素质。要注重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并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尤其要积极探索体育、美育、劳育的育人新方式、新方法和新路径,形成时时有课程、处处是课程、人人建课程的德育新模式,推动学生道德品质高质量发展。

  三、新方位教师成色要深度厚植。强教必先强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教师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提升,培育高质量的教育工作者团队,清晰地指出了中国教育的未来方向。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高校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聚集地,要力争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践行者。一是坚定投身教育事业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教师应具备培养学生的品质、性格和审美观的能力,并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引导他们学习、做事和生活。清晰地认识到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和任务,增强为党的教育事业和国民教育的责任感及职业素养,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师德师风水准。二是积极锤炼教书育人的能力。完备的专业知识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源头“活水”,能保证教正确的知识、正确地教知识。比如,与学生有效沟通与协调的能力、促进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等。三是力争成为“立身为旗”的引领。我们希望塑造的学生品质,也必须是我们自身所具备的。回顾过去的历史名家,他们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其卓越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更是由于他们的人格特质、道德操守及自我修炼带来的吸引力,使人们对他们充满敬意。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是那些经常陪伴学生的导师们,更应通过内心去触动他人的心弦,用思想引导思维,用灵魂来温暖灵魂,用自己的行动去激励和启迪他人,成为他们在求知、做事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楷模和典范。

  (作者均系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