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朱胜男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者和继承者,应不断增强担当和斗争的本领,积极回应时代所需、响应党和国家所期。
党的斗争精神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宏观形态与微观形态之分,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是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微观展开,其核心要义包括“敢于碰硬、敢闯敢干”的无畏精神、“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担当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和“刀刃向内、直面问题”的自我革命精神等。
一、“敢于碰硬、敢闯敢干”的无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要敢于动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将会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在外部挑战上,我们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绝不退让,坚决维护中国公民和企业的正当合法利益;在内部挑战上,反腐败是我们坚决斗争到底的行为。在新时代,判断大学生是否有较强的斗争精神,主要依据就是看其面对原则性问题时是否能够敢于真碰硬,在面对困难挑战时是否能勇于应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培育“敢于碰硬,敢闯敢干”的无畏精神为导向,引导大学生在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中能够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与一切错误思想作斗争,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斗争中,大胆试,大胆闯。
二、“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担当精神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斗争精神要求大学生能自觉担当起自己的使命,主动承担起时代重任。斗争本身就是担当意识的一种展现,革命时期,先辈们英勇顽强地为国家与民族抗争,他们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刻彰显了担当的本质。新时代同样绘就了诸多担当精神的壮丽画卷,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众多党员群众挺身而出,奋战一线,尽显英雄本色与担当风范。担当精神是斗争精神的重要组成,现阶段是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必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当代大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向、与人民同在。
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奋斗和斗争都具有激励性,都能够展现出不服输、不怕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迎头追赶的建设时期,亦或惊天动地的圆梦时代,奋斗精神始终存在于每一个历史阶段,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克服艰难险阻中不断奋斗,发展党和国家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树立奋斗精神,努力造就自己的幸福人生。因此,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应鼓励大学生以中国梦为理想,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连接,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在惊涛骇浪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四、“刀刃向内、直面问题”的自我革命精神
“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在党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一是让人民监督,二是党的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的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确保了党的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始终如一。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同外部挑战作斗争,还要引导其积极与自身的内部矛盾作斗争,不断引导其树立刀刃向内、直面问题的自我革命精神,引导大学生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短板,直面问题,积极改正,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使自己在自我检视中不断完善、提高、成熟。
(作者系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