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融入高校国防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程永康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推动事物发展过程中蕴藏着宏伟力量,它既有共产主义信念下的创新之力、辩证哲学思维下的奋进之力,也有人民至上理念下的奉献之力。“红船精神”推动力视域下,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第一课堂“创新之力”诠释不明显、第二课堂“奋进之力”发挥不充分和大学生应征入伍“奉献之力”引领不到位的短板,因此,深入推进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有力支撑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红船精神”的推动下,高校国防教育改革应着力于聚焦“创新之力”,健全高校国防教育培育模式;积蓄“奋进之力”,强化高校国防教育组织功能;激发“奉献之力”,发挥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的示范作用。
一、“红船精神”推动力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的短板与原因分析
1.高校国防教育第一课堂的“创新之力”诠释不明显。第一课堂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学习国防知识、提升国防素养的主渠道。目前,高校按照《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开展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课,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理论课中讲授习近平强军思想、国防教育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内容,但因教学改革不深入,教学创新性不足导致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形式较单一。传统的学习与训练方式,从内容和形式上均影响学习效果,大学生国防理论知识素养提高的需要与第一课堂数量、形式的矛盾突出。
2.高校国防教育第二课堂的“奋进之力”发挥不充分。目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第二课堂主要通过升国旗仪式、“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载体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讲座等,而对于“八一”建军节、“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等开展国防教育的关键节日把握并不充分,辩论赛、演讲赛、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讲座等常规第二课堂活动,国防文化引领不够,在志愿服务、社区宣讲等校外实践活动中,国防元素也少有体现。高校国防教育第二课堂载体使用不到位、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顶层设计,没有构建高校国防教育特色体系,高效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各司其职,却没有在“奋斗之力”的推动下充分沟通,打破部门壁垒,出台成体系的工作方案。
3.高校国防教育推动应征入伍的“奉献之力”引领不到位。大学生因年龄适当、知识结构扎实、信息化水平适应度高、创新意识好等因素越来越成为部队的重点征集对象,目前,参军入伍也已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一。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超4000万人,大学生预备兵员储备充足,但高校应征入伍的大学生人数占比较低。庞大的大学生数量与极少数大学生应征入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国防教育成效不明显,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引领不到位,大学生没有深刻意识到其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红船伟力”推动构建高校国防教育特色体系的路径探析
1.聚焦“创新之力”,健全高校国防教育培育模式。一是完善高校国防教育第一课堂。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增设“习近平强军思想概览”“国际军事安全形势”等专题,在思政实践课程中设置相应模块,组织学生集中或分散式参观军营、军事博物馆,或收看相关主题讲座,将国防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理论和实践课。二是丰富高校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根据当代大学生注重仪式感的特性,精心设计校内各类文体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升国旗仪式、文艺演出、专题演讲、主题班会、参观爱国主义或国防教育场所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全方位进行国防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优势。三是拓宽国防教育宣传途径。高校可通过“军地协同”,开展“军营体验日”“老兵分享会”等体验式宣传活动,强化学生献身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淀高校独特的国防教育校园文化。
2.积蓄“奋进之力”,强化高校国防教育组织功能。一是建立国防教育校地合作模式。普通高校可着力发挥其地方合作优势,在校内外打造一系列国防教育培育基地和实践场所,积极整合校外资源,拓展高校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充分运用各地市现有的国防教育平台和基地,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和地方国防教育平台与基地建设相契合,共同开展基地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互利双赢,共同进步。二是健全高校校内组织工作体系。高校国防教育特色体系的建立不是某个单位或某个部门的“一家之事”,高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军体部等部门应聚焦工作主责,形成合力,打出“组合拳”,立体推进高校国防教育成机制、成体系,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养。
3.激发“奉献之力”,发挥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的示范作用。退役大学生士兵是每所高校宝贵的财富,他们比普通学生多了一重身份,从营门回校门,多了一重炉火般的锻造,他们有能力和奉献精神,能为高校国防教育“添砖加瓦”。高校国防教育改革应重视退役大学生士兵的作用,加强资源投入,提升退役大学生士兵的组织化水平,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传承巩固部队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校园中呈现一道靓丽的“国防绿”。高校国防教育改革可进一步发挥退役大学生士兵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大学生从军报国的“奉献之力”,组织退役大学生士兵成立相关主题社团,邀请他们参与“热血青春、志在军营”等主题班会,向学生讲述军旅故事,增强学生的参军意识,营造携笔从戎、参军报国的良好氛围,助力高校在数量和质量上精准选树一批国防安全意识强、特长专长突出的青年大学生,支持国家人才强军战略。
(作者系嘉兴南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1年嘉兴南湖学院科研项目“军地指导视域下浙江高校国防教育特色体系研究”,编号:62101YG;2023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嘉兴传统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编号:Y20235216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