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庵的书香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豫(原阳县)
刘庵村南边紧挨着黄河,一边听刘庵村的书声琅琅,一边听黄河的波涛滚滚,这是特别有力量的交响乐。
初秋的黄河滩,满滩的荷花香、葡萄香、苹果香,还有渐渐成熟的玉米、大豆、红薯香,随着微风,沁入肺腑,令人全身经络舒张,神清气爽。
然而,更加沁心润脾的是书香,绵延不断的书香。这书香,是从刘庵村农家书屋里飘出来的。书屋里四壁皆书,读者有少有老,一卷在握,目不窥园。
我也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有关刘庵村的书,慢慢地翻阅。
刘庵村是平原示范区桥北乡滩区里的一个小村庄,只有700多人。据《原阳县地名志》载,清朝时,一名叫刘歪脖的来黄河滩开荒,搭草庵定居,后取名刘庵村。从刘歪脖的名字来看,是没有文化的。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村里就出了4名清华生、北大生,6名博士、博士后,18名硕士。
不知何时刘庵村人有了“耕读传家”的意识。清朝末年,村里办私塾,聘请外地一个叫常运龙的先生执教,一年冬天,常先生家里遭灾,过不了年。村民便你拿点他拿点,集了一牛车粮食给常先生家送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学比较苦,背干馍,蘸酱豆,但学生乐在学中。“读书吾家事”,学生只要想念书,家长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农家子弟乘坐读书这只船,从黄河滩里的“割草孩儿”“放羊孩儿”,驶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远渡重洋到国外,成为教授、专家等人才。
1986年,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公路就从刘庵村边经过,公路两旁快速冒出了好多家饭店、商店等,商业的聒噪没有惊扰刘庵人,眼看他人赚大钱起高楼,但刘庵人“只比读书,不比盖楼”。村里家家户户比,家里兄弟姐妹比,许多家里的孩子全是大学生。
读书不只是为了考大学,今天的刘庵村村民把读书当成了饭后的一杯茶,当成一种陶冶心灵的方式。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中,在床头上,在沙发边,都会发现一本书,并用折角以示读到的页码。作为农民,耕耘田地,是他们的主业,不可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但耕田回家,随手翻阅,也不失为一种读书的惬意。
独“阅”乐不如众“阅”乐,刘庵村成立了“刘庵读书会”,村民定期聚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村里除了农家书屋,又建立了悦享读书房、归禾书香苑、书香小院等阅读平台,还给村民提供了读书号“线上学”、读书吧“集中学”、大讲堂“交流学”、读书荟“悦享学”、互动式“趣味学”的“五学”读书学习阵地。
在刘庵村街巷里行走,没有发现一起聚堆打牌的。一棵柳树下,一名村民斜依在躺椅上翻阅着一本杂志。这是刘庵这本书里一幅绝佳的插图。
刘庵人读书读出了名堂,读出了名气,引得郑州、新乡的党政干部、高校师生、作家学者,纷纷到村里联手开展读书活动,为书添香。他们有的成为“书香刘庵”首席辅导员,有的成为“刘庵读书会”荐书人,和村民一起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世界读书日”“书香村晚”等活动。
书籍的作者、书中的主人公从书中走出来,和村民面对面交流,让村民感觉特别新奇和亲切。
每人一卷、每日一读、每周一学、每月一讲、每季一歌(春之声、夏之鸣、秋之硕、冬之韵)、每年一评,刘庵村的“六个一”阅读机制,引导越来越多的村民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浸润着书香,刘庵村村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人人因书香而文雅,家家因书香而幸福,刘庵村也评上了省级文明村。
走出刘庵村,不绝如缕的书香相随。前面就是黄河,站在黄河岸边,我在想,如果乡村都像刘庵这样充溢着书香,书香中国便会如同这黄河一样浩浩荡荡、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