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孔令云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的关键,在新时代高校综合教育改革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聚集了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各类课程,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而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提升思政育人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中心环节,在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价值意义的基础上,探究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优化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以真正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至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凸显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和其与时俱进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高校的育人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为国家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质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
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坚持正确思想方向。思想价值引领作用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功能,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正面影响,促使学生在系统化的思政教育课程中获得思想上的熏陶和情感上的升华。此外,也能够确保各类课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以各类课程为载体实现主流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彰显各类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功能作用,进而在各类课程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和目标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相互融通,从而真正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价值教育的高度统一。
构建“三全育人”机制,传播弘扬中华文化。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课程建设的主战场是“三全育人”的主要内容,因此只有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而行,才能最大程度地促使高校的育人作用得到发挥,并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从而真正发挥课程教师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主体作用,落实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统筹规划、落地实施以及反馈评估各个环节中的育人理念,以便为校内校外各项要素各机制形成系统育人格局奠定基础。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进而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助力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创新传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探析
一是课程内容建设层面。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建设要立足时代的发展,结合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将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作为课程内容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并将全面覆盖、种类丰富以及相互融通作为课程内容建设的基本原则,以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首先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入手,彰显课程体系内容建设中的大局观念。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核心课程,必须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不仅要学习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以及“形势与政策”五门基础课程,同时,要注重五门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正确把握五门课程之间的内涵逻辑关系,以确保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从而为学生构建更加完整和全面的知识体系。要注重打造思政新课程,注重对前沿性、时代性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真正实现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其中,课程思政建设是确保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中心工作,因此要以各类课程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并在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将具有思政育人功能的其他各类课程纳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以实现思政教育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全面渗透。其次,从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入手,实现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针对性教育。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知识,且种类丰富多样,难以完整全面地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加以展现。因此需要立足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优化调整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形式打造一体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样化需求。高校构建选修课课程群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内容方向的多元性,尽可能地涉及党史、国情社情、法律知识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另一方面要注重其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要根据教学进度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以便形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最后,从思政课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入手,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真正做到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相适应,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内容与形式,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一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类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加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打造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以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内涵认知。
二是师资力量建设层面。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是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力量,只有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创造性,才能确保课程体系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发展建设和集中管理,以便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人才队伍,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支撑。首先,要重视专职思政教师的领头作用,主要通过理论培训的方式来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专职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促使其能够在教学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以实践培训、进修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方式来提升思政教师在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知识输出以及协同育人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加快构建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相互融合的新体系。其次,要发挥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通识课教师等各教师主体的协同作用。主要通过搭建交流协作平台来增强各教师主体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互助,着重针对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核心问题展开研讨,同时对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教学计划与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反馈等具体实践尝试展开全面的交流,进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再有,高校提供教师发展机制体制上的保障,以此来激发教师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的积极主动性。因此高校需要立足自身发展现状,以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为导向,建立健全教师引进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一方面,在教师的引进中注重吸纳复合型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仅要注重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要对引进人才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素养水平、德育教育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进行考量,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团队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将教师参与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情况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以激发教师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责任意识和竞争能力,提升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并促使教师自觉以多样化的方式和多元化的渠道来开展自我思想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升工作,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纽扣作用。
三是课程教学方法应用层面。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成效的强化,需要依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创建和睦愉快的教学环境,进而凸显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真正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如教师借助案例教学法、翻转演讲法、讨论学习法、实践体验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翻转演讲法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方法,在翻转演讲法中学生作为演讲人,在前期阅读学习、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自主撰写演讲稿以及发表观点和意见。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协助与指导的作用,为学生选择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主题,以及鼓励引导学生阐述表达自身的观点,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高效交流与合作,从而促使学生在演讲学习中获得正确的思想认知;案例教学法同样也是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常用教学方法,其通过引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教学案例,并对案例中呈现的思政元素加以剖析,以促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案例来感受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以及创新创造精神等,并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亲切感,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浸润性。
四是机制体制建设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机制体制的建设是基础,通过出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上的保障,并以此为导向不断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制度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高校要从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安排、学分设置、考核评估、授课制度、教师责任以及总体规划等层面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要建立思想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制度、学生以及教师综合多元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确保不同高校能够立足自身的特点灵活自主地打造特点鲜明的思政教育课程群,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化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作者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