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心良 王敏如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稳定的粮食供应能够确保人民的生活不受影响,减少因粮食短缺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保粮食自给自足,能够降低对外部粮食供应的依赖,减少因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变化带来的粮食供应风险,从而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其数量和质量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加强耕地保护,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完善耕地保护的制度、政策与方法,提升耕地质量,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扩张、工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农田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为此,我国一直强调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监管工作,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耕地质量保护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耕地质量保护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化学农业方便、快速、高效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导致他们往往对投资大、见效慢、成本高的绿色生产持怀疑观望态度。部分农村居民作为耕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对破坏耕地耕种能力的后果认识不足,从而破坏耕地的结构和肥力,对耕地安全造成威胁,污染风险不断增加。

  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执行不力。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耕地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政策措施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监管机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仍存在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往往忽视耕地保护工作,使得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导致耕地“红线”被突破。

  耕地质量保护监管体系不全。耕地质量保障机制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存在多头管理、重复监管的问题;另一方面,监管手段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实现对耕地质量的全面、精准监测,导致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和纠正。

  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支撑不足。耕地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在耕地质量监测、评估和治理等方面的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方法,缺乏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措施,难以实现对耕地质量的精准监测和评估,制约了耕地质量提升的步伐。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加快制定耕地质量建设规划和耕地质量管理办法,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加强耕地保护意识宣传和教育,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耕地监测、执法和管理力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措施,以确保耕地质量和数量的稳定,具体措施如下:

  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与耕地质量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性,确立其法律地位,确保耕地质量保护有法可依。根据耕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保护标准,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明确的目标和依据。明确各级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土地管理部门等在耕地质量保护中的职责和权利,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制定和完善耕地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质量跟踪制度、占补平衡质量验收制度和耕地质量建设奖惩制度等。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法规并制定具体的监管机制,为耕地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耕地质量保护监管体系。加强耕地质量保障机制的监管体系建设,建立或加强现有的耕地质量监管部门,赋予其足够的权力和资源,使其能够全面、有效地履行耕地质量监管职责。清晰界定耕地质量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确保其在耕地质量监测、评估、管理和处罚等方面有足够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全面的监测,收集数据,分析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根据监测数据,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评估,为制定和调整耕地质量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违反耕地质量保护规定的行为,严格依法查处,不留死角,对于严重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提高罚款额度,增加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先进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耕地质量监测、评估和治理的技术水平。研发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方法,实现对耕地质量的精准监测和评估。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研发和推广土壤改良剂、生物肥料等新型产品,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研发节水灌溉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田水分流失。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的技术水平。构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将先进的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提高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提升公众耕地质量保护意识。加强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耕地保护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鼓励公众参与耕地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制作耕地质量保护相关的宣传册、海报、视频等,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提高公众对耕地质量保护问题的认知度。针对农民、农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开展耕地质量保护知识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分享和推广耕地质量保护的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让公众了解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激发他们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性。对积极参与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如提供补贴、减免税费等。

  总之,我国耕地质量保障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监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加强耕地保护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需要解决制度执行难、监管不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平衡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监管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等方式,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耕地质量保障机制,可以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确保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王心良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敏如系中共缙云县委党校助理讲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基于耕地红线保护核查的耕地质量保障机制及对策研究》(课题号:21BGL163);浙江省社科规划“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耕地保护差异化管控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