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孟冉冉 张文静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性化为标志、以人为中心的非强制性管理新方略。其注重人文关怀、强调情感激励等柔性化特点不仅适应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而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柔性管理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教育和引导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不仅是柔性管理的核心理念,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以亲和的态度与学生开展对话与沟通,主动倾听学生真实需求,鼓励大学生积极尝试与开拓,培养学生参与、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识,给予大学生可以自我管理的肯定和信任,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向平等沟通转变。对于辅导员而言,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动态关注学生生活,采取集体管理和个性差异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大学生涯规划,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用“人本化”的管理模式取代“家长式”的管理。

  (二)聚焦生活化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道德素养和品质观念,它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取材于感性的生活世界,选择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心理情感问题、就业择业等内容,对学生存在的疑惑或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释疑解惑,收集大学生身边真善美、假恶丑的社会现象作为教育素材并开展学生文体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使学生具备辨析社会现象对错的思维,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挖掘传统文化和生活空间里的教育资源,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二课堂建设和田野调查法的比重,以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活动、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调查、走出校门并利用双重视角分析问题,弥补思政课程形式化和理论化的弊端,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大学生参与感、获得感。同时,运用“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数据分析,强化课后情感沟通,精准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按需供给”,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悦纳感”。

  (三)拓宽网络媒介新渠道

“互联网+”时代衍生出的各种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是社会思潮和各种思想观念交锋的主阵地。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的发展,以微观叙事和叙述自我为主,用感性视角宣扬个人价值和个人经验,从信息生成到高效、快捷的发布与传播,使传播内容现实化和可视化。以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为核心的碎片化、立体化传播呼唤柔性管理,要求强化“思想产品”的高质量输出,结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兴趣等建构教育内容,利用高校平台官方账号进行思想政治宣传,发布红色情景剧、非遗传承视频、先进事迹以及其他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性强的内容,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再加工”,克服信息传输延迟,营造前沿信息的学校生活氛围,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情感引导式设计,做好习惯性和生活化的熏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规范行为,营造良好网络媒介叙事氛围,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与国家使命有机结合,有效对接学生和社会现实需求,柔性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效性的催化剂。通过将柔性管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性内容,促进大学生知行同向发展,实现育人成效最大化。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