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魏晨晨
“两个结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彰显了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时代需要,是历史使命与现实传承相结合的必然要求。高校肩负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将“两个结合”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育人体系的必由之路。高校要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做好“两个结合”的青年化阐释。
深化课程思政,夯实文化育人根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两个结合”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培养目标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方面,各专业课教师要秉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综合考虑不同成长环境下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认知逻辑与思维层次,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引领带动青年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另一方面,辅导员和班级导师(班主任)作为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与学生的粘合度较高,也要坚持理论学习,强化自身素质和增强理论应用能力。同时,开展各种不同的实践教育活动,例如社会实践、演讲比赛、参观红色景点、观看红色电影等,把课上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论认知,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悟“两个结合”的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塑造文化育人氛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做到师生协同、教学相长。一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和运用好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要求,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导向突出、监管严格的主流网站或媒体,传播主流思想舆论,释放网络正能量。比如,围绕“青年人”“青年事”,制作漫画微电影等广受青年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产品,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传承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成长之基、事业之基、理想之基。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寻求突破。高校教师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教学常规,创设师生深度互动、有效沟通的教学生态,大力推动在线学术互动、知识共享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的课程设计和案例展示,编创展演校园情景剧、话剧等,引导学生围绕“两个结合”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增进认同和了解。同时,要带头走出校园,主动挖掘思政元素,更好地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生“抬头率”。
拓宽社会课堂,厚植文化育人效能。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讲好“两个结合”的理论知识,还要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首先,充分体现专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和应用价值,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第二课堂活动,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课内课外联动,以思政教育促进专业教学实效的提升。比如,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通过组建“青年讲师团”“时政宣讲团”“青马领学团”等开展理论宣讲,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锻炼平台,在增强思想引领力的同时,助力青年大学生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最后,要充分运用好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实践平台,紧密结合青年思想行为特点,精心设计内涵丰富、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实践教育内容,让广大青年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领悟“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