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生态视域下高校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迪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舆论声量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必要条件,极大程度改变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角度与速度,影响了网络公共空间的秩序风尚,并进一步作用于现实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舆情呈现出载体多元、过程复杂、客体相似、时间关联的特点,为后续引导处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立足全媒体生态视域,高校当基于自身工作性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探索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全面扭转传统舆情处理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优化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构建形成长期向好、全面向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优化舆情认知,转变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全媒体生态视域下高校舆情处理机制的科学构建有赖于工作理念的创新构建。高校应提升对舆情处理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舆情由过往自然人参与的有形形态向网络空间多元主体、立体化传播转变的整体格局,形成深入群众、主动作为,利用全媒体传播平台引导、平息不良舆论的工作思路,不断维护校园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正向氛围,进一步提升社会评价满意度与公众信任度,为学生群体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创建良好环境条件。

  一方面,高校应确立舆情危机意识,形成引导与处置相结合、疏通与防治相补充的工作理念。高校须深度明晰当前网络舆情对校方反应的考验,理解、尊重社会公众对舆情所涉事件真相的关注,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整合事件产生缘由与发展脉络,以诚恳的态度、清晰的措辞公开事件信息,并在充分研究事件后制订解决方案,跟进公布处理依据与处理结果,妥善回应公众关注与监督。在舆情处理过程中,高校相关工作者应秉承谦虚、谨慎、务实的心态,坚决杜绝删帖、禁言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避免武断偏私、求快求满的处置手段,而应以反应迅速、逻辑清晰、态度端正、过程结果公平的处理全程赢得公众信任,牢牢把握网络舆情后续发展的主导权。

  另一方面,高校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舆情应对理念。高校舆情类型多样、过程复杂,并非单一的处理模式或机械的处理原则能够应对。当不利舆情出现时,高校应重视时间成本,联合与舆论事件相关的职能部门,对事件内容与具体发展过程进行专业化探讨,最终制订形成全方位回应公众的系统性处理方案。同时,高校应当积极向内外沟通,对内缓解教职工与学生群体的担忧焦虑,对外借助全媒体平台澄清事件内容,阻止舆情进一步扩散,修正公众对高校的印象。

  提升管理能力,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舆情的完善处理需以人才队伍专业能力的充分发挥为基础。面对全媒体生态背景下日益繁杂的信息传播状况,高校当着重加强舆情处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持续优化工作团队的组成结构、工作态度与信息技能水平,拓展舆情引导管理范畴,切实改善高校舆情处置能力。

  一方面,高校应以当前宣传工作队伍为基础,选拔了解全媒体生态状况、具备舆情引导专业知识的人才,成立专门的舆情管理小组,为高校舆情处理工作确立专业水准。在此基础上,高校可聘请网络媒体技术与公共关系管理的专家、学者为小组成员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使之正视自身在校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确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形成与高校内外舆论情况、长期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相匹配的舆情引导处置能力,进而为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创造和谐健康的良好环境,为高质量人才、潜在人才的流入去除障碍。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拓展舆情引导处置的主体范畴,在专门工作队伍之外培育一批思想先进、意志坚定、价值取向优良的舆论引导者。高校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对热点事件保有极高的关注度,具备参与舆论讨论的热情,能够在网络空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故高校可增强与网络领袖的沟通交流,鼓励其积极参与事件讨论,充分发表意见想法,发挥号召与引领作用,帮助学校改善网络舆情走向。在此过程中,高校有关部门当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思想倾向,不仅要规避学生情绪不稳扩大舆情范围,而且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在参与网络讨论的过程中心理健康遭受损害,影响个人生活学习与长远发展,极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高校舆情发展趋势持续向好。

  创新思政教育,提升媒介素养

高校教职工与学生群体是舆情产生、发展的源头,高校当立足全媒体生态视域,依托思政教育对前述主体进行媒介宣传教育,提升校内人士的思政水平、法治意识与媒介素养。在高校科研、工作、学习过程中,教职工与学生或许会将自身遭受、参与、见证的事件上传到网络空间,有意或无意间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影响群众校园生活与高校声誉。据此,高校应强化源头引导治理,创新思政教学方式与内容,通过案例展示、情景演示等生动方式向各类群体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其建立正当合理的沟通思维与矛盾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减少高校舆情的萌发。同时,高校还应增强过程防治,通过虚假网络信息、偏颇主观描述等内容,帮助教职工与学生群体提升网络舆论信息辨识能力,避免因信息不全面引发以讹传讹的乱象,有效控制舆情扩散范围。

  完善舆情应对,构建预后机制

全媒体生态视域极大便利了公众对高校的监督,与此同时,其在舆论场景中的扩大特性也难以避免地对高校声誉产生损害,对高校内部管理与长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全媒体生态体系,构建“后舆情”处理机制,科学化解潜在问题与遗留影响。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全面、深度审视自身管理工作缺陷,及时改善其中不科学、不合宜的运行机制,保障校内各类群体的合法权益,减低未来高校舆情产生几率。此外,高校还需在舆情处置工作完成后进行复盘,提升后续舆情处理应对实践能力,构建形成适宜校园特色与发展规律的工作经验,不断打磨形成更加优质的工作模式。

  全媒体生态视域为高校舆情引导与处理提供了新的思想方向与实践维度,高校当积极应对舆情挑战,构建对网络时代舆情发展的准确认知,掌握舆情传播扩散规律,不断加强舆情管理队伍专业能力建设,积极提升校内各类主体思政水平与媒介素养,并于处理工作结束后形成“反思—复盘”的预后机制,切实深化自身同各类媒体平台的联系程度,最终形成集舆情源头治理、过程防治、引导处置、预后优化为一体的高质量管理机制,为教职工与学生群体提供良好的价值指引与发展基础,逐步建成优良的高校网络空间。

  作者系河北金融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教育科科长;本文系2023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GXDJ2023B3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