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以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郝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伴随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创新创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也带来更多严峻挑战,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育其良好的创新创业品质和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如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失准等现象。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新目标、新要求,为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聚焦大思政教育理念,以思政教育为引领,探索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对策。

  教育的核心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教育在育人育才方面的作用与成效日渐凸显,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主阵地。鉴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立足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从教学目标、内容、形式角度入手提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

教学目标:重视思想引领和信念教育长树先长根,立人先立德。立德是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其关键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坚定理想理念。大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需重视学生思想和信念培育,以强有力的思政教育引领,为学生提供长期发展目标进行行动指引。

  帮助学生挖掘潜在价值。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关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创新创业,忽视对学生潜在价值的发掘。大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需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利用显、隐结合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挖掘自身价值。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之前需将思政元素充分渗入创新创业教材、课堂设计和课后作业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时,能够综合考量自身发展方向,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自我提升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对创新创业知识进行深度剖析和阐释,凸显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核,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价值,从而端正学习动机,重塑学习目标。

  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教学思维下,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创新创业活动所能创造的名利效益,忽视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效益。大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需发挥思政教育的科学与实践思维优势,以切实可行的举措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精神追求。一是搭建分享互动平台。高校搭建包括企业家、创新创业导师、学生创业者等在内的创新创业经验分享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大数据应用等先进技术开展有关创新创业实践的话题讨论和模拟活动。二是重视理、实结合。高校需积极联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让其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和社会发展需求,树立以专业所长建设社会的思想自觉,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开展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创业项目。

教学内容:落实系统规划和有机结合大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基于思想和价值引领目标,做好课程系统规划,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风向标。对此,高校需从顶层设计出发,组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小组,立足专业特色,开发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其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并逐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和师资体系建设,细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时限、课时、学时和学分等制度。同时,高校需完善相关评价制度,将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理想信念、职业精神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考核,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大思政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彻底打通“思创协同”育人路径,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建立集知识传授、多维实践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设立培养目标时,高校需结合国家需要、时代发展及学生潜能,将思想品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高校还应凸显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将思政教育有序渗透其中,让学生在认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想觉悟,引导其选择正确发展方向和人生道路。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思政背景下以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首先,高校需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学术交流、主题研讨会等形式加强思想引导,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其次,重视理论培训,将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激发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最后,深化创新创业实践锻炼,通过模拟授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企业实习实战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使其在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政元素。

教学形式:强化实践育人和知行合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青年学生创设了更加便利的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环境,青年学生的学习诉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加重视通过切身体验获得成长。因此,大思政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思政教学模式打造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

  优化实践教学流程。首先,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之前,高校需通过交流会、分享会等形式,发挥学生骨干、朋辈典范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创新创业,能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创新创业活动。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优势和兴趣合理组建实践学习小组、科学安排岗位分工,最大限度发挥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助力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实施。最后,做好评价和反馈工作。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后,教师需从思想、行为、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一方面,高校可通过以赛促练形式,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勤学、常练、多赛、善悟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塑造良好创新创业品质,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可利用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契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以专业所长积极回应群众需求,推动社会发展。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助教;本文系202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023年重庆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第二课堂为视角”(XJG23224);2023年度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劳动教育与科创竞赛协同育人研究”(K2023-16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