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策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斌 陈洁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石,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重任。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强、思想价值分化,学生全面发展受阻。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其能够为思政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策略,提升思政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促进传统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促进传统文化融合的多样性,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思政教育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教育教学过程呈现出枯燥乏味、气氛沉闷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因此,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渗透教育教学过程,提升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开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展览、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戏剧节等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动画还原技术等,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人物、事件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思政学习中来,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增强思政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增强思政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的融合势必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增强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的融合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需要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文化背后蕴含的思想信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自主观看名师课堂、阅读书籍文献等方式,加深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知度,汲取教学智慧,磨练教学技巧,并结合现实条件形成独特的融合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率,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三、构建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传统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构建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传统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能够充分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与社会文化机构建立线上合作教育平台,实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渠道,落实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与文科类院校开展合作,实现跨地区文化资源共享。教师可以通过观课、教研的方式,了解文科类院校教师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活动相结合,分析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环境影响下教育的差异性,从而加深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推动文化与教学的融合,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融合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手段。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一方面能够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促使学生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作者王斌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作者陈洁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河南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