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英国乡村庄园的文学功能与社会象征》有感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韩俊玲
河北工程大学郭瑞芳老师所著《英国乡村庄园的文学功能与社会象征》已于2023年12月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封面古朴、版式疏朗、印刷精良,着实让人爱不释手。翻开目录,发现了许多吸引我的标题,如“英国乡村庄园建筑的起源”“哥特式浪漫小说的建筑背景”“简·奥斯汀笔下的乡村庄园”“叶芝诗歌的‘房子’意象”等,这些都是我平时很感兴趣,却又没时间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于是,笔者片刻没有耽搁,立即开始研读。纵观全书,“庄园”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庄园建筑”“庄园主题”“庄园传统”“庄园文化”,几乎所有的章节都围绕着“庄园”这一关键词,笔者也想就此谈谈自己的感想。
英国的乡村庄园是指中世纪到19世纪末期,英国贵族阶层的乡间府邸,通常坐落于大片的原野之中,且世代相传,这些宅邸不论其规模、风格、豪华程度,统称为“乡村庄园”。郭瑞芳的著作中写道:“在英国,庄园与自然的乡村环境协调一致。它就像一个村庄,是人们生活在一起的标志,而不是象征着宏伟与权力的宫殿或城堡。”庄园的主人和管家,仿佛受到了国家的重托一样,世世代代对它们用心呵护照管,与此同时,它们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庄园图书馆为穷人的孩子提供人文教育资源,园内的大片绿地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美感,而不只是用来施肥和挖掘食物。每个庄园都有自己的神秘之处,令人向往。其实,无论哪个民族,对土地、房屋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恋。房子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地点,这种地方的统一增强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经验的统一。房子本身,无论居住、离开或回忆,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一直是一个“静止点”,是“家的感觉”的象征。即使在工业化社会,永久的房屋被现代出租房所取代,很多人仍然愿意将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房子视为替代品,从中找寻他们失去的归属感。这是我在读此著作时首先想到的一点。
第二点感想。现在在英国,每年都有数百座庄园式建筑向游客开放,游览乡间别墅已经成为这个国家标志性的消遣活动。外来的参观者用自己的智力和想象力来感受非凡的展示,并在历史的迹象中汲取养分。由于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英国人在语言方面早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就像罗马人失去了他们的帝国角色一样。因此,庄园的历史迹象就成为了这个民族必要的身份认定。每一座房屋都象征着主人的独立和自给自足,英国人对乡村美景的热爱和创造住宅的本能,表达了这个民族的艺术文化以及他们与自然的深厚联系,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国家本质的表现。这些房子是永久性的,看起来就像一直在那里一样,与其说它们是人类建造的,还不如说是在这个国家的土壤里有机生长而成的。其实每个国家的历史,在人们生活的住宅中都有迹可循,不同的建筑风格是对历史延续性的回应,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建造住宅用的石头、砖瓦,建筑的门环、窗户,内部的房间、陈设,无不透露着人们对地域感、社区感的追寻,并作为代代相传的语言永世存在着。
总之,无论是英国的乡村庄园,还是欧洲的历史古堡,或中国的宫殿、园林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一座座房子、人们居住的场所,它们还是社会结构的象征,是富含历史印记的文化符号,影响着其领地内所有人的生活,激发着人们的怀旧
之情,致使历代文人墨客对它们不断地刻画、赞美,赋予其社会象征意义,甚至与某种微妙的国家特性画上了等号。由此可见,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建筑景观与其文化象征的内涵是密不可分的。
郭瑞芳著《英国乡村庄园的文学功能与社会象征》,新华出版社2023年出版。
作者系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