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匠精神育人的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贺炯
随着社会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高品质产品、高质量效益、高水平服务。匠人精神的养成与发扬,在当下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有责任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工匠精神”已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国家对培育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视。这不仅代表了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也彰显了培育工匠精神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对高水平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中强调价值观引领,推动培育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要注重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对这种精神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内化的过程。新时代匠人精神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职业院校通过强化工匠精神,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的不仅是数量众多的顶尖创新人才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工队伍。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本质上是职业院校加强对青年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研,做到学以致用、刻苦钻研、不泄气,追求真知识、培养真才干,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为引领。要以先人之本,以超越前人之志,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拓宽社会实践平台,拓宽社会实践途径。要引导学生坚定地培养为民情怀、社会责任感、国家忠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
二、优化教学体系开设特色课程系列,培养工匠精神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其特点是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使企业紧密结合学校,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培养技术工人,技术素质高。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应用为原则,以模块为特色,从浅入深、从基础到专业、从专业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构建了从专业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梯式课程结构,中国职业教育可以将“工作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对工作过程整体性和操作行动性的学习,并以此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企业实习分为认知实习、职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并在企业生产车间、技术部门和专门工作室安排实习。建立了从基础到专业水平逐级提高的职业行动能力训练体系。
三、加强实践体验,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组织实践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展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等,让学生通过实习和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职业标准,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活动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完善评价机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财经学院。本文系2023年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校级科研资助项目“海南自贸港背景下职业本科“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编号:HKKY-2023-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