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性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马强

  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创新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高校必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传统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融合,是创新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践路径,从人文性、趣味性、系统性、实践性、专业性和有效性等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坚定文化自信,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人文性

  坚定文化自信,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人文性,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人文性具体体现在教育要关心人,重视人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成思想信念,指导实践。因此,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理论教学的人文性。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等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研究,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传递的价值观,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理想信念,成长为有理想、有文化的青年。再次,教师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人文艺术和社会学科,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研究项目,借助讨论、辩论和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日常生活、文化和艺术的关联。

  二、改革教学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趣味性

  改革教学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软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创建虚拟场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理论知识,感受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提升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角色扮演和模拟辩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知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以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再次,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和传统文化研究者分享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最后,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实地观察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表达,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身临其境去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从而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提高学习效果。

  三、完善教学机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系统性

  完善教学机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系统性,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首先,完善课程体系,包括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的逐步教学、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到创新应用等,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多方面、全方位,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缺失和教学逻辑的混乱。其次,完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注意保证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检验,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并作出调整。再次,构建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其他学科结合,帮助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厘清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最后,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在线论坛和学术会议,增强学术氛围,形成较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效性。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教学协作机制,如与不同地区院校合作开展“交换生、交换师”的方式,深入体会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重难点、应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明确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将二者进行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促进系统化教学。

  四、创设教学环境,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践性

  创设教学环境,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首先,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如社会调研中心或实验室,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研究项目,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其次,与传统文化中心、文化馆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研学方式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折射出的革命历史,感受马克思主义在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高效开展。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学术活动,如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论坛等,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高校还可以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营造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氛围,如设置校园传统文化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文化墙等,将教育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综合来看,上述举措能够创设实践教学环境,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五、提高教师能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专业性

  提高教师能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专业性,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首先,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帮助教师及时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教学工具使用能力、互动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其次,高校可以完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增强科研能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再次,高校可以鼓励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项目合作,如参与社会文化发展项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的研讨,在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密切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与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最后,教师还可以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自主阅读相关书籍、文献、观看名师课堂等方式,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促进专业化成长。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经过调整和改善,及时优化教学方案,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完善教学评价,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针对性

  完善教学评价,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要丰富评价内容,拓宽评价维度,不仅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将原有的评价维度细化或者增添新的评价内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中,促进评价的全面化和综合化。其次,教师可以引入同行评审和学生互评机制,增强教学评价的互动性和公正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对学生的固有印象,使得评价结果不够准确。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够尽可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和数据分析工具,构建线上线下混合评价模式,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线下课堂,从学生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以及课堂问题的回答等评价教学效果,并通过线上平台给予学生个性化辅导与反馈,对学生问题进行持续跟踪,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完善教学评价,教师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学生的学习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改进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坚定思想文化信念的重要场所。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既是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坚定自信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高校要抓住发展机遇,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价值,在创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系大连财经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