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许彦伟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市场供需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基于此,政府鼓励青年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引导、支持和规范。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细致部署,包括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开展师资培养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当前的工作重点。

  明确课程目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性

  明确课程三维目标,包括课程思政目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性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正确认识核心素养在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题研讨会,聆听不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秉持的思想理念、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等,在沟通交流中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明确并完善课程目标,让课程真正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服务。

  高校还可以对正式发表专著、期刊文章,或是有重大学术贡献的杰出教师予以奖励,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课题研究,在合作中深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认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案,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高校可以以组建教师学习小组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调研,了解不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要求以及差异形成的因素,结合本地、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趋势以及社会要求的课程目标,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

  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性

  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性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课程资源是指一切能够运用到教学中的条件和材料,是教师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仍然以现有教材为教学依据,未能开发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相脱节。因此,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高校可以通过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库,了解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以及产业发展前景,深入市场对创新创业中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使创新创业课程更贴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性。

  高校还可以与其他院校共同搭建线上资源合作平台,通过开展“共研共上一堂课”的教育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加速生成性资源的产生与利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通过线上合作平台,能够促进课程资源的共商共建共享,明确创新创业中学生所需核心素养的价值与要求,从而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体现核心素养的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综合性

  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综合性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当前社会所需的是复合创新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要更为丰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过程的综合化、全面化。

  教师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美术教育等学科相融合,构建跨学科教学模式,平衡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同时还能使学生多方面的素养、能力得以巩固提升。

  教师还可以借助自身经历或社会时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从书本走向生活,丰富教学案例。同时,这些教学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设计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将学生的建议、思考在整合与改进后纳入课程教学当中,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能力。

  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创新创业课程的趣味性

  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创新创业课程的趣味性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对创新创业者提出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授课制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爱学、乐学,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访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让学生与更多的创业年轻人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利用同龄段的天然亲和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创业过程以及发展困境等,从而有意识地提升相关能力素养。

  教师还可以开设创业政策、行业形势等主题的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大学生创业优势,感受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及时了解各个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尽可能规避潜在的风险,从而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教师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创业场景中进行实践创新,沉浸式体验创新创业活动的魅力,感受创新创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师资队伍,助力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化

  建设师资队伍,助力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化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专业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因此,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可以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化的学习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培训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学校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修正和完善。

  高校可以通过招聘专业化人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当前,许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存在由非科班出身教师兼任的情况,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难以得到保障,高校要从根源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同时,引进新的专业化教师还能够带动老教师共同进步,提升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创业人才。

  完善课程评价,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效性

  完善课程评价,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效性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内容、活动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能够推动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尽可能保证评价的客观和全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高校可以通过聘请课程专家、创新创业协会委员等人员定期来校观课、评课的方式,保证课程评价的专业性与客观性,最终形成真实有效的反馈,从而促进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高校可以与社会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建立联系,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维度、内容、形式等给予适当建议,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最终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效果。

  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可以依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策略,提高创新创业评价内容与方法的契合度,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从而为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的提升提供正向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迅猛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其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亟须通过改革与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人才培养的高效化。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要发挥本校资源优势,依托社会政策的扶持,立足“三教”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落实课程思政要求,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浙教函〔2022〕51号)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