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周维浩

  智能化时代,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不良思想的泛滥,高校思政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因此,高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教育要求,挖掘不同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政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探究智能化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机制的构建维度与策略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构建协同育人教学保障机制

  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构建协同育人教学保障机制,是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教育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参与思政教育主题讲座、学术论坛等活动,增强学科教师的思政意识和素养,帮助学科教师明确思政教育分工,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其次,高校可以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组织观课、摩课、学科教研等活动,加强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互动,帮助思政教师汲取不同学科教学经验,拓展教学视野;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思政学识,挖掘学科中潜在的思政元素,提高学科育人效果。最后,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主动学习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关心社会时事新闻,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现实性,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打好基础。

  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创新协同育人教学管理机制

  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创新协同育人教学管理机制,是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智能化时代,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为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要想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使课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提升思政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创新协同育人教学管理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高校可以建设智能化数字校园,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各学科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发现学生的发展困境,优化教学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活动,调节思政教学气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同时,教师可以引入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让静态的理论知识动起来,为思政教育课堂注入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健全协同育人教学评价机制

  

  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健全协同育人教学评价机制,是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开展思政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学习思政知识,但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思政知识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性的接受,这导致思政教育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新时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思政教育要贯穿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教育要求,高校要积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机制,通过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知识广度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准则,其评价内容的合理性和完善性等对于思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名师等定期入校进行听课、评课,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共同商议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与不同院校的合作,打破教师教学评价的思维定势,借鉴和学习不同教师评价内容、方式的特色,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评价风格,构建教学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完善协同育人教学激励机制

  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完善协同育人教学激励机制,是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动力。教师是社会现实中的人,面临着来自家庭、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因此,高校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发展,满足教师合理的生活需求,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创设教学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解决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改革、发展,改进教学质量。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常规津贴、课时津贴、质量津贴等方式,激励教师全面提升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高校可以通过为教师提供免费进修学习的机会、搭建与专家对话的平台等方式,给予教师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专业成长的空间。最后,高校可以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入更多投资,通过设置教师奖励制度,按照对科研、人才输出、实践项目等贡献力度进行奖励,从而激励教师有目标地发展和提升综合能力,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智能化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实现协同育人,必然要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机制,推动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这一教育理念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高校要借助院校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参与思政建设,深化思政教育体系,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同时,高校要抓住智能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校园,为师生搭建智能教学互动平台,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思政人才。

  (作者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系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对策研究”(编号:zx20232200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ZXM007)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