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和医学生
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相关性、一致性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师梦雅周爱民丁旭宿娜王鹏

  “以文化人”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时代课题,目前,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有很多,且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在各大医学院校,研究中医药文化和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相关性、一致性,进一步探索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对于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2005年8月,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初步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中医药文化仅指中医药精神文化,包含着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内涵。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由于中医药文化自成体系,又有许多独特的特征。

  一是整体观。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体现在人们在面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注重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的协调性,并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念,与基于人体解剖结构为主的西医文化是有明显区别的。

  二是辨证观。中医主张“辨证论治”,辨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资料,通过四诊合参、分析综合,明确诊断的过程;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来确立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及方药,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是仁爱观。中医药文化当中特别推崇医家的仁爱精神,即医德。医者不可损人而利己,自古以来须许下“普济含灵”之誓,方可学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讲的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内在的灵魂——仁爱。

  四是个体差异观。中医药文化重视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认为有相同或相似症状的病人,由于体质不同、病因有别,病情发展也各有差异,因此治法迥然有别,即所谓“同病异治”。

  二、医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医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育人使命,而思政教育则是关键的育人环节。然而,目前医学生的思政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医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目前,医学生思政教育还是以理论课学习为主,通过检验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检验教学成果。一方面,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思政课专任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通过知识讲授、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其内容并没有明确设计。另一方面,思政课专任教师、学工队伍与专业课教师缺乏协同育人机制,教育资源不能做到有效共享,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融合度不高。此外,“以管代教”的模式将医学生思政教育功能泛化,进一步造成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缺失。

  (二)思政教育内容枯燥,方式方法单一。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创新,与学生思想需求实际及专业特色联系不够紧密是当前医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空话套话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与中医药文化结合的较少,甚至有些高校并没有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使得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难以突显。医学院校开展思政工作的主要途径是思政理论课,而思政理论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为PPT演示或照本宣科,单一的方式方法也大大影响着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医学生思政教育重视度不够。首先,医学生思政教育观念滞后,在医学院校存在医学生思政教育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好思政教育课,做好日常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就行。其次,医学生思政教育目标空泛,医学生思政教育目标一味追求高大全、喊口号,忽视医学生的成长规律、情感体验和个体发展的差异,医学生思政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阶段性。再次,医学生思政教育知行脱节,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把医学生思政教育理解为师生简单的知识教学过程,学生因一味被动接受,缺乏参与的热情和自觉性,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医学教育专业性强,医学生课程繁重,学业任务艰巨,部分医学生认为思政教育是一项附加的学习任务,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关联不够紧密,长此以往,医学生容易陷入“重专业,轻思政”的状态。

  (四)医学生思政教育不注重隐性教育。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思政教育时代元素,理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的医学生思政教育过于关注显性教育,试图通过思政课和辅导员的主题班会来实现对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当前医学生思政教育还必须有效利用隐性教育的力量,如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组织志愿者活动等。

  三、中医药文化和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相关性和一致性

  中医药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将优秀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实践。

  (一)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和辨证观符合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他强调高校要创新思政工作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思政工作的能力。这既是符合学生思政教育规律的选择,也是高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只有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充分考虑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等因素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才能更好地把握并运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规律。因此,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和“辨证观”是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二)中医药文化的和谐理念与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目标相吻合

  构建和谐社会已然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景,而构建和谐校园亦将成为各大高校的共同目标。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将中医药文化的和谐理念应用于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更有利于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动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中医药的和谐思想不仅追求人体内部脏腑的“和谐”,更是要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健康和谐,是一门追求社会整体和谐的学说。中医药和谐思想有利于医学生培树公正包容、济世救人、慈心于物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崇俭戒奢、追求本真的生活信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些都与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相吻合。

  (三)中医药文化的仁爱精神和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相一致

  中医药文化的“仁爱”精神,是敬畏生命、大医精诚,是德才兼备、大爱无疆。“仁”是天地之心,是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体现;“爱”是慈悲之心,反映了中医时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以济世活人为宗旨的行为准则。医学生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更要把正确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立德树人,坚守教育初心。因此,中医药文化的仁爱精神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作为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实抓好。

  (四)中医药文化的个体差异观与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路相一致

  中医药文化重视个体差异,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遵循“因人而异”,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治法和方药,这种治疗观念对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与国际接轨,差异化教学、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培养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须及时适应这种趋势,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针对性措施,确保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因此,中医药文化的个体差异观与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路是相一致的。

  (作者单位:河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题《基于“以文化人”理念构建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新途径》(课题编号:202203031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