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寻找新乡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剑波(新乡市)
百度百科介绍新乡的由来是这样说的:“新乡源于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在新乡建新乐城,《史记志疑》说:‘乐者村落之谓,古字通用。’新乐亦即新乡之意。”由此推断,有文字记载的新乡最早出现在西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其中有一篇《鄘风·桑中》,全诗如下: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关于这首诗的注释:
(1)鄘(yōng)风:鄘地流行的乐调。《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鄘,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北。(2)桑中:卫国地名,亦名桑间,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一说指桑树林中。(3)唐:植物名。即女萝,俗称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4)沬(mèi):春秋时期卫国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乡:郊外。(5)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贵族姓。(6)淇: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7)弋(yì):贵族姓。(8)庸:贵族姓。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新乡这块地方早在周朝甚至更远已经称为“乡”了,新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周朝甚至更远。
一、《鄘风·桑中》中的“乡”是专指
这首诗分三段,第一段写采唐,地点说得很清楚,在沬之乡;第二段写采麦,地点是沬之北;第三段写采葑,地点是沬之东。为什么后两段仅仅指出个方位,而第一段不是西不是南,却非常明确是“乡”呢?因为这个地方的地名就叫“乡”。
《诗经》中有许多的地名,比如《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鄘风·定之方中》“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等。古时人烟稀少,周朝能称为城市的屈指可数,大多是以诸侯国的都城和前朝遗留下来的城邑以及山川河流有明显标志的事物来作参照点。夏商周三代都是奴隶制社会,周朝实行的又是分封制,郡县制到秦朝才开始实行。没有郡县制何来的乡呢?这要看新乡当时所处的环境位置,它属于商朝的幾内之地,“乡”不是现在行政上的乡镇,它有着特殊的意义。
《诗经》是文学作品,免不了会有艺术加工的色彩。像这首诗所写的三段内容分了三个地点,不太可能是一个人,应该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群体劳动关系。当然还有手摇木铎的采诗官以及谱曲定调的朝廷乐官的归纳整理。如果说是为了合辙押韵,诗中的北可以用诸侯国邶,东指的可以是诸侯国东,那么“乡”就更加肯定是个地名了。
《诗经》虽然是诗,但被后世尊为经,又被后世历朝历代所引用,说明它的可信度和历史价值还是非常高的。
二、“乡”的位置
这首诗中所指的方位皆以“沬”为中心,“沬”在哪里呢?《括地志》说:“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二里朝歌城是也。本沬邑,殷武丁始都之。”《说文解字》指出:“牧邑在朝歌南七十里。”两者说法相吻合。《尔雅》记载:“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都城朝歌在淇县,牧野就是朝歌的郊外。由此推断牧邑就是现在的卫辉所在地,古代的卫辉也叫卫州。
“牧野”在历史上原非专用名词,它是相对于城郭而言,在殷晚期是相对于都城朝歌而言的。由于在这里发生了一场举世闻名的战争而成了专用名词。这场战争的主战场是卫辉市周围,所以历史上的牧野主要指卫辉。广义上的牧野包括新乡市凤泉区、获嘉县部分地区。新乡市在古代曾经隶属于卫辉,也曾经隶属于获嘉,如今的牧野成为新乡市的别称。
淇县南的牧野,当时这片土地上有城池的只有鄘或者是牧邑。“乡”肯定指的不是它们,应该是城池之外,比它们级别低,并且是在它们南边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能就是新乡。
三、孟姜女河
新乡有条河叫孟姜女河。《看河纪程》“沁河故道,俗名孟姜女河,自武陟县经说:
延津境,北行与汲县相接。”今河自新乡县沿故黄河堤下,东北行经关堤、南辛庄到吕公堂入卫河。民间传说此河是孟姜女思夫哭出来的,说明这条河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但新乡距长城尚远,孟姜女的泪流不到这里。哭长城的孟姜女和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同为民间四大爱情故事,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特别是近代民间,人们只熟悉经常看的戏曲中的孟姜女,早已忘了《诗经》中还有一个美孟姜。短短一首诗中有“乡”有“美孟姜”,文字虽少,信息量很大,对于新乡来说,此地此景,不应该是巧合。在这里,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孟姜,人们仰慕她、怀念她,在她生活过的地方以她的名字命名一条河流,再自然不过了。
四、“乡”的释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最早的文字,“乡”就在其中。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从形状上看,“乡”的本义是相对饮食,泛指聚餐。“乡”又是“飨”的初文,最早两字通用,后来“乡”用来表示行政区域单位,只有“飨”字把最初文字用餐的本义保留了下来。
商朝时崇信鬼神,后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祭祀和占卜有关。《尚书》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周礼》记载“夏至日祭地于泽中方丘”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远古时期就是以土丘为坛祭祀天地,并且还要在郊外的农桑之处,表示重视农业,关心民意。
新乡市的城里十字曾经是城市的中心,也曾叫做龟背广场。这个地方的地势高出新乡市周边很多,它很像古代的圜丘。再加上史料记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都在都城的南郊,非常符合商朝帝都朝歌南郊的祭祀场所。那么“乡”的本义就更加明确了,那就是纣王带领群臣在新乡城里十字这个地方举行祭祀天地仪式、聚餐饮酒,从此这个地方就成为商王朝祭祀天地的地点“乡”。或许商朝其他都城的南郊以及夏朝都城的南郊,甚至更远的尧舜炎黄都城的南郊都有类似的祭祀场所“乡”,但朝歌南郊的这个“乡”——沬之乡,只能是新乡了。
五、“村”的释义及城中村
“村”最早的写法“邨”,本义表示人口驻扎的聚集区。上古时期,人们以部落为单位群居流动生活,尚没有村庄的概念,这些部落亦即村庄最早的形式。而“乡”由于同族人聚族而食,逐渐演变成一级行政区划名。现代仍有一些反映“乡”和“村”的组词,如“乡村”“乡下”“农村”等。
新乡市的城中村很特别,有部分村庄都带“营”字,比如马小营、藏营、孟营等。有专家认为这里是武王伐纣时的大本营。还有一个更特别的城中村叫牧村,看到它不禁令人想起商周时在这里聚集的部落人群。虽然那时候不叫牧村,但或许它的前身就叫牧乡也未可知。
六、历史沿革及“新中乡”
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5年实行分封制,原商朝的幾内之地被分为卫、邶、鄘三个诸侯国,从此有了“鄘风”。公元前1041年发生“三监之乱”。公元前1039年周公平定叛乱,将卫、邶、鄘统一合并为卫,鄘国消失。
改朝换代,更改地名,历史上司空见惯。汉灭秦以后,朝代伊始,万象更新,重新划分行政区域,重新命名一些地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新中乡”最突出的就是一个“新”字,说明这个地方原来就叫“乡”,或许叫“中乡”,或许叫“牧乡”,或许叫“沬乡”,突出的“新”字表示,到了新的时代就成了新的乡。
中原自古无闲田,新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便是按“乡”字最初的本义推测,也应该是甲骨文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