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爷庙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201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大战略。作为第一批试点的封丘县李庄镇,承担着为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探索方法和模式的重大使命,成为全省滩区迁建的开路先锋。
2016年年末,李庄镇第一批搬迁村中的贯台村顺利完成整村搬迁。偌大的旧村,旧址复耕,种上了油菜花。每当村民路过此地,不仅可以闻到油菜花香,还可以看到一座特殊的建筑——大王爷庙。
此庙是人们为了纪念大王爷,而“大王爷”,正所谓民间的“河神”。中国是一个河流极其广泛的国家,自古以来,民间对河神具有崇高的敬仰。在广义上,河神泛指各种河流之神,黄河、运河、淮河、卫河等;在狭义上,河神则专指黄河河神。
在古代颇为流行的黄河河神中,有6位“大王”,64位“将军”。其中6位“大王”分别是李大王(战国李冰)、金龙四大王(南宋谢绪)、宋大王(明代宋礼)、黄大王(明代黄守才)、朱大王(清朝朱之锡)与栗大王(清代栗毓美)。其中64位“将军”人物众多,他们的职位大都是历朝历代的治河官吏。
大王爷庙的建造,还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1933年8月,黄河在河南省的考城县、兰封县(1954年,撤销考城县,兰封县与考城县的西部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考城县东部与民权县合并)、温县及河北省的长垣县(今属河南省管辖)等县多处发生决口,豫、鲁、冀、皖、苏等省部分地区受灾。
1933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黄河防汛会议,成立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黄灾会”,以孔祥榕(山东济宁曲阜人)为委员长,直隶国民政府实行以工代赈,实施黄河决口堵修工程。同时,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经济委员会,以李仪祉(陕西蒲城人)为委员长,负责黄河的治标和治本工程。
1934年8月,兰封县贯台(今属河南封丘)发生决口。初时大溜尚未直注,仍有抢堵的可能性。而此时的河堤上,只有副段长1人、员工6人、民夫30人,没有任何能力承担抢堵任务,最终导致繁盛水深由最初1米左右升为29米,口门流量占全河90%,使得东西两坝十分危险,朝不保夕。
当时,中外水利专家蒲得利、顾桑等均认为不应该堵口。一些人认为应当拆除原坝,重新画图建造。而此时的孔祥榕与李仪祉力排众议,强烈要求维持原坝,进行堵口。
1935年4月11日,由于拦水挂淤的作用,当时的口门水深已不足20米,且水流较为缓慢,具备成功堵口的条件,孔祥榕当即指挥河工与民夫实施堵口。由于事前工料准备充足,至第二天8时左右堵口完成合龙。
据记载,作为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祥榕十分迷信河神,曾在堵口时将红布包裹的“镇海沙”亲自抛到黄河中,还在工地上修建了大王爷庙,供奉了河神中的“大王”和“将军”。他又亲迎虎头将军,焚香祭奠黄河大王,此后的黄河水患竟然大减,他也被后人称作造福黄河两岸的“孔圣人”。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河已经得到了治理,人民摆脱了艰苦生活。只是每当人们路过大王爷庙时,还总会唤起“赶庙会,看大戏”的风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