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徐爽

  思政教育作为党思想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职责,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期发展实践,高校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且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党建思想引领下开展思政教育,能在展现党建思想指导功能的基础上坚守思政教育政治底线、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助力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协同育人强调多元育人主体之间的协作,关注育人场域的拓展性及育人实践的系统性,在此理念引导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更加深化,能在优势互补中助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协同育人视域下,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及党建工作者的参与,更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认同和实践。基于此,高校应深入探索二者融合的现实依据,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实践。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依据

  协同育人视域下,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既是党建思想引领的重要体现,又是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从理论实际、现实需求、目标导向及实践进程来看,二者融合是践行协同育人理念的必然,也是高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育人水平的有效途径,加上二者存在的统一性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涵,都支撑着二者融合的深化及育人体系的完善。其一,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理论同源、思想同根。二者都基于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只有在此理论指导下,党建工作才能真正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做好党员教育管理,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思政教育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方式培育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并结合必要的实践指导和技能培训,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虽然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分属不同体系,但思想理论的统一性奠定了二者融合的根基。其二,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目标同向,二者皆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党建工作重在通过必要的教育管理和组织规范,引导师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师生党员的政治本领,从而为党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思政教育则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的指导,全面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党和国家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时代新人,体现出二者在育人目标层面的一致性。其三,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二者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总体进程中共同承担职责,开展育人实践。思政教育可为党员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治培养,为党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党建工作也能在具体实践中引领思政教育的正确方向,并为育人活动提供规范的组织保障和丰富的内容资源,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在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协同共进中提升育人质量,成为协同育人理念的实践载体。

  二、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基于上述现实依据的梳理分析,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高校立足办学实际,结合新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加强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引领育人队伍优化和育人模式创新,结合协同育人的密切联动,扎实推进共融共建。

  (一)立足学生主体学情实际,在榜样的思想引领下推动协同教育入脑入心。

  大学生是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各类育人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协同育人重在发挥各类育人作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育人活动主体,大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真正从大学生角度出发,以“党建+教育”模式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入脑入心,在充分互动中增强协同育人实效。其一,高校应在明确协同育人理念的基础上,带领各类工作者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尊重学情实际、明确学生需求为立足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育人模式,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开展必要的学情实际调查,为协同育人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提升二者融合针对性。其二,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在深入探索各类育人资源、丰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育人实践,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情景体验式教育、合作探究式教育等带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在师生互动中展现育人亲和力,强化学生获得感。其三,高校应注重对党组织内部模范学生党员的培育,让其在思想引领中发挥榜样作用。党建工作者应在协同育人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学生党员思想实际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持续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完善党员先锋队伍建设,以激活组织内部活力。基于此,高校可发挥模范党员的榜样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党员积极参与育人活动,以朋辈效应深化思想引领,促进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

  (二)优化协同育人队伍建设,在各类教育主体的积极参与中提升育人实效。

  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分属不同体系,在工作形式方面具有独立性,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实现二者有机融合还需要优化育人队伍建设,在各类育人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深度协作中推动融合,在多元化教育管理进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由于各类育人主体的专业技能和育人水平存在差异,在队伍建设中能通过密切协作补齐育人短板,从而推进二者全面融合。其一,从高校层面来看,应基于宏观视角把握育人队伍建设,明确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在育人主体层面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结合协同育人实践要求,在专业人才引进和校内外系统培训中组建一支优势互补的育人队伍,为各类育人主体的充分互动提供系统化途径。其二,从党建层面来看,相关管理者应推进党建工作者参与思政教育,以充实育人队伍,支撑育人队伍结构优化和政治水平提升。其三,从思政教育层面来看,教育者应贯彻落实协同育人理念,重视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在主体互动的基础上丰富队伍成员,并加强对辅导员、各类专业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的育人培训,在多元育人主体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中深化融合,在育人队伍的持续优化中展现协同理念。总体而言,高校应打造一支具有融合理念的育人队伍,在协同育人思想引领下优化队伍人员结构,提升育人水平,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中体现不同育人主体的育人价值,在各类育人活动的设计实施中全方位提升育人实效。

  (三)加强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深化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协同育人深化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高校整体层面的有效实践,对高校管理者及各类育人主体提出了一定要求,并强调领导者及管理者的组织和规划,只有形成领导机制,引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各类实践,才能确保二者协同育人的成效,才能真正践行协同育人理念。基于此,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以党委统一领导的模式深化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其一,高校应立足办学实际,结合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现状,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形成对二者协同的全面认知,并从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入手,明确党委统一领导,制定协同育人目标。其二,高校应在目标指引下明确融合设计,在系统规划和职责划分中确保完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相关管理者应立足党委统一领导根本原则,结合学情实际和育人需求全方位开展职责划分,将协同育人融入教育管理工作各环节,在多方协同中深化融合,在多元实践中提升育人实效,在育人过程中发挥党组织的监管作用,确保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处于合理范围,以此助力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其三,在顶层设计引领下,高校应立足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育人优势,以党建工作引领思政教育方向,深化其政治底线,以思政教育拓展党建工作范围,提高党员理论水平,促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从而在双方协同实践中朝着全面育人的方向前进,在优势互补中实现育人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四)构建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共融共建中健全育人规章制度。

  协同育人的有效落实需要健全的机制保障予以支撑,高校只有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性质,立足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实际,在互联互动中完善育人规范、强调育人评价、优化过程监管,才能持续深化多元协同,切实发挥融合育人作用。其一,高校应坚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此引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联动,在协同育人实践中深化共融共建,确保二者朝着“立德树人”的方向发展。其二,高校应健全协同育人评价机制,从党建实效、教育实效及大学生主体等多角度分析融合育人,在完善评价指标、优化评价主体及创新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全方位反映融合效果,强调过程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在考察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价值观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以评促改,及时调整融合重点与协同实践,在动态化联动中强化育人实效。其三,高校应关注对二者融合的监管,从政治底线、理想信念及办学性质等层面考察协同育人。高校可设置联防联控机制,考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依托网络环境的优化、校园文化的和谐及融合育人的规范,以健全的防控体系积极应对各类挑战,保障协同育人的顺利实践及有机融合的深度落实。

  (作者系沈阳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