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传家宝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魏建平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老一辈革命家就把调查研究视为“秘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调查研究的典范和表率。他多次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要求“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总书记不仅是这样要求的,更是带头这样做的。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他就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提出“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他提出了“四下基层”工作法,到任3个月就走遍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一到浙江工作,他就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年时间就走遍全省90个县(市、区),形成了指导浙江现代化建设的“八八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便是改进调查研究。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湖南省十八洞村调研时,创造性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到江苏调研时,首次公开把“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并提出;赴浙江调查后,正式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观点;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总书记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学习总书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伟大实践和优良作风,用好党的“传家宝”:做到能调研、会调研、善调研,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

一要奔着问题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查研究首先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政策落实得怎么样?群众有哪些困难?发展中有什么矛盾和挑战?每一次开展调查研究前,都应该悉心梳理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揣着问题去,调研才会有方向、有重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谈调查研究》中所指出的:“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我们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一系列矛盾问题。比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防范化解风险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难点问题,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问题等等,都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路径和办法。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了12个方面需要重点把握的调研内容,有的是重大问题,有的是重点问题,有的是具体问题,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更加具体的矛盾和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必须立足职能职责,结合自身实际,紧紧牵住问题导向这个“牛鼻子”,做到心中有问题,奔着问题去。

二要扎进泥土里

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当今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打个电话、发个微信、看看材料、听听汇报,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很多情况、获取广泛信息。然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渠道都无法替代直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都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真实鲜活。

调查研究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转变作风、扎进泥土,闭门造车不行,刻舟求剑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调查研究“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既要‘身入’基层,又要‘心到’基层”。

“身入”基层,就要眼睛向下,迈开步子,走出院子,走向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乡村社区,走进群众的“后院”与“角落”,走到困难多、问题大、矛盾尖锐的地方,与基层干部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和体验,真正获取粘泥土带雨露冒热气的民情民意,找出化解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政策。

“心到”基层,就要转换角色,善于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真正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学会与他们拉家常、“套近乎”,把群众放在心上,走进群众心里,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全面了解和掌握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为正确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调查研究考验的是工作作风,厚植的是人民情怀。身入基层、心到基层,就要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调查研究异形变味、失真失实。当前,尤其要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依赖大数据进行调研。信息时代,数据庞大而灵敏,是我们了解事物的重要参考。但是,“键对键”不能取代“面对面”,鲜活的人、生动的事是大数据无法感知更无法代言的。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与人民群众是血肉联系、鱼水情深,亲身感受、亲身体验、感知细节是任何汇报和数据不能替代的。二是简单把任务交给基层,把责任推卸给基层,只收材料、“摘果子”,调研变成了“调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加重基层负担,损害干部形象,影响干群关系。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80多年过去了,这个比喻仍然鲜活有力、发人深省。

三要拜群众为师

群众路线是倾听意见的通行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调查研究要取到真经、学到真知,就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时曾表示,找来的调查对象就是可敬可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正是毛泽东同志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调查对象才为他提供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让他写出了《寻乌调查》等经典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走群众路线的典范,强调调查研究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做群众的学生,做群众的朋友”,他自己“无论多忙,都要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实践证明,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最有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最能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方面,生活得好不好,政策落实到不到位,群众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人民在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的“真知识”、总结的“金点子”、闯出的“新路子”,往往能为解决共性问题提供生动启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措施都来自群众,用脚步了解的调查研究“接地气”,有群众声音的调查结论“攒底气”。因此,调查研究要有“半杯水”的心态,“半杯水”里装问题,多向群众请教;剩下“半杯水”装办法,把好做法带回来。因此,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一定要摆正和群众的关系,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打开话匣子,说出真心话,既反映真实情况又提出意见建议,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提出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要揭示规律性

调查研究的本质是求真。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二者缺一不可。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凡事探求就里、把握规律,不能只“怀胎”不“分娩”,只有材料没有认识,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虚囊胖肿。要注意把深入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贯通起来,在调查的基础上下足研究的功夫。

怎样研究、研究什么是一个大学问。调查研究不是天马行空、凌空蹈虚,缺少思想的武装,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可能研究到点子上,就可能陷入“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两个泥潭。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进行深入研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研究成果才能有政治站位,有大局意识,有人民情怀,有中心任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调查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多管齐下,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要敢于善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做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对调查材料进行精心梳理分析,由表及里,以点及面,研机析理,探求就里,归纳总结出普遍性问题,找到普遍性规律,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

五要回到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以往的调查研究中,有的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不出什么有用、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有的一“调”了之,热衷于请领导批示、送刊物发表,调研成果停留在纸面上,不能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说一千道一万,实效是检验调查研究的根本标准。调查研究的成果都要回到实践中去,既指导解决问题又接受实践再检验。一切不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目的的调研都是“耍花招”。一要干实事,发现人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就在哪方面下功夫,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千方百计排忧解难,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尽快变成放心事、舒心事、幸福事;二要谋实招,敢于接“烫手山芋”、善于钻“矛盾窝”,找到促进矛盾转化的条件和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办法,制定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三要求实效,狠抓落实、以实践结果评价实际效果,现场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不好解决的拿回来研究解决,既给出务实管用的解决方案,又加强督促检查、开展跟踪问效,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对于那些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建立清单化的调研推进机制,真正打开从调查研究到解决问题的转化通道,扎实做好调研的“后半篇”文章,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基层实际,顺应群众期盼,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