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友忘烦忧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我爱读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的名句:“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去……”爱读宋代汪洙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金玉良言铭刻于心。走步练身时、睡觉前、空闲时,我就乐滋滋地默诵着、品味着;念诵时,心灵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舒展开来,抑或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心房间熨过,熨开心上的每一条皱褶,开心快乐!
世界读书日临近,回望我的读书之路,脉络轨迹清晰可见:1951年我的家乡伊川县解放,我一个14岁的农家姑娘才从大山的褶皱里走出来,入小学、进中学、念大学、步入讲堂为人师。那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心情难以言表!一个农家姑娘成长为新中国的大学生,这无疑是读书成就了我。
毛泽东博览古今中外名著,读书万卷,著作等身,“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世界伟人。他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一日不读。”伟人把读书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嗜书如命的精神激励了多少浪子回头,激励了多少为信仰舍身为国的仁人志士!这些如永不褪色的丰碑,永远闪耀在我的记忆里。每天再忙再累,睡觉前,洗漱后,捻亮床畔台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从枕下取书捧卷细读,霎时间,一段美文便在不经意中邂逅。美轮美奂的文章游离眼球,自觉心情愉悦,敏觉顿悟,思路畅通,满足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三更有梦书当枕”,枕书而眠,让墨香在鼻息间萦绕,酣然入睡。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从教50余载,从偏僻农村到繁华城市,辗转多次;面对青灯照壁,冷雨敲窗,耐得住寂寞,无怨无悔,做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事业的忠诚,对书籍的珍惜、学生的挚爱,教育思想的纯洁、率直,个人性格的理想化、书卷气等特质都融进我的血液里,成为我的本身。无论到了哪里,书籍始终伴随左右,须臾不曾离开。每当忙完日常工作后,便独处静谧氛围,躲开人世喧嚣,禅定心绪,细读强记,“修篱种菊”。或复诵毛泽东诗词,或深悟《红楼梦》真谛,尤其是《铜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金石之言,成为我的座右铭:“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然后概括其意浓缩于我的诗文、传记之中,折叠珍藏。这有氧的绿色生活,足以让我陶然忘忧!
爱生如子,我与学生之间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缘!40余载,与许多同学保持着亲密的电话或书信联系。顾鸿雁同学帮我整理书稿;侨居加拿大的张在富同学,得知我出书的信息,越千山涉万水,寄来万元现金助我出书之用。山高海深隔不断师生情,年久路遥不忘师教恩。董文胜同学,得知我准备出书,他诚恳地说:“老师,您出书,我助您一臂之力!老师只将诗文稿交给我,从组稿、排版、装帧、校对……直到成书,就让学生来个大包揽吧!保证‘七一’前见书,为党的生日献礼!”结果提前一个月,“六一”前就把书送来了!我感动、自豪,为有这样的好学生骄傲!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浑然不觉已走过了86个春秋。很幸运生于伟大的中国。享受着改革开放、一带一路、飞天潜海的卓越成果。新生事物使我大饱眼福,虽然高龄也求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紧跟时代脚步。我清楚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所以古稀之年又进老年大学,师从段书远教授。虽年老而不处卑,虽力弱而不畏强。诗书礼义的润泽,使我多一分细心,少一分浮躁;学诗交友,开阔视野,提升自我;由当学员到任授课教师,并能写像样的诗词文章,深受学员尊重与好评。年老不是问题,健康才是唯一!
我的学生董文胜鼓励我:“老师,您不用太谦逊,在我心中,您的辉光如炬,已照得彩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