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在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滤公司)旋装滤制造厂生产量最大的5条生产线上,李林涛开着他的“物流小火车”有条不紊地穿梭着,及时将零件投喂到各生产线送料口,保障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转。

  “我们每班大概需要36种零件,6个配送人员需要周转170多次,劳动强度大,配送效率低。现在好了,‘物流小火车’一次可以配送3种零件,每班比以前减少20次左右的配送,除了节约2个配送岗位外,还节约了260分钟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于精益物流的这个“小火车”创新,李林涛深有体会。

  一旁的班组长路栋梁补充道:“这是我们精益物流配送省人化改善中的一项。在生产现场发现物流配送问题,就组织班组集体头脑风暴,进而一步步实施,挖掘现场智慧、寻求创新突破,就是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

  问题在现场,答案在现场。2022年,李林涛所在的制造厂根据公司精益生产要求,明确了“劳动生产率需提升30%,省人目标49人”的精益计划,作为生产的首个环节,优化物料配送成了推行精益的首要任务,遂决定结合物料零件齐套率低造成生产线出现停顿的现象进行改善。他们统计了4条生产线10天平均配送次数,和近3个月生产线存在的问题,通过“鱼骨图”分析出配送周期作业时间长的原因,输出了“仓库制作目视化看板,方便查找;作业重新划分,取消配送拉胶作;胶液配送工序分减”等9个课题,经过3个月全员参与,在当年5月份完成了所有改善,完成省去2人、配送时间节省260分钟的目标。经过近几个月运行,大家相互协作,准确把控“物流小火车”运输时间段,达到了物料拆、装、配过程有条不紊,配送过程循环有序进行的效果。

  改善在现场,提升在现场。张守森揭下产品二维码,稍一抬手,产品信息就成功录入。“以前为了录入产品信息,生产线需要一个专人扫码,费时费力,为赶任务员工加班不说,还总需要去其他生产线借人。现在好了,把扫描枪设置成常亮,再给它加上一个支架,不但节约了一个工位,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现场发现问题,就马上立项解决,劳模工作室的创新突破就是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作为该课题负责人及“河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梁海彬工作室成员之一的王全,不紧不慢地说。

  这项创新是该制造厂“装配二号线降节拍·省人化改善”中的一项。装配二号线承接150多个品种产品的生产,占比制造厂产值份额23.9%,是该制造厂5条生产线中用人最多、人员变动最大的生产线,降节拍和省人化改善成了重中之重。他们对粘接线、注胶等工序进行了标准作业组合票、偏差调查表分析,建立了连续7周的可动率分析台账,提出了“滤芯固化不均匀、包装线喷码工序喷码不良、滤芯端盖溢胶”等12项课题,制定了“重新布线更改为PLC控制电路,并修改注胶机PLC动作时间,注胶机自动注胶时间由原来的4.2秒降低至4秒;在注胶托盘上加装磁铁,增加磁力固定端盖不偏离中心,稳定作业过程;加装自动扫码软件,扫码工序用自动扫码器扫码,包装线减少一人作业”等89个小创新,最终实现了节约1人,生产节拍提升0.2秒,PPLH(人均产值单位小时一个人的产值)提升2.13倍,班产量提升330件的目标。

  在平滤公司能清楚地听到学习改善、创新突破的声音。从减轻劳动强度到节约生产工位,从自制工装设备到生产线改造,从单兵作业到全员头脑风暴,从小改小革到破界创新......员工们打破认知边界,破除主观认知遮蔽,用别人看不见的新要素或者旧要素的新组合,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激发创新,他们问题发现在现场、实验室搭建在现场、问题解决在现场。2022年,平滤公司创新突破共立47大项,创效1005万元,进行了“旋装滤制造厂乘用车滤芯线、装配三线PPLH提升;机柴滤制造厂全自动环保滤和总成装配生产;空气滤制造一厂PU内芯拍波、合缝、捆扎效率提升”等47个课题改善,在优化工位的同时,提升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李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