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静(新乡市)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宰相。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曾讲述陆贽清廉为官的故事。回味习近平总书记讲解的这则故事,翻阅历史,总有许多感触,仔细品味,陆贽不愧为一代廉相,仍是我们今天学习效仿的品德风范。
陆贽身处贪腐成风的封建官场,是如何保持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的呢?
唐大历六年(771年),陆贽考中进士,回乡探母期间,曾前往谒见名望很高的寿州刺史张镒。交谈三日之后,张镒认为陆贽是位奇才,想与他结为忘年交。陆贽告辞时,张镒赠钱百万,说:“请作为太夫人一日饭食的费用。”陆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只收了一串茶叶,说:“斗胆不收您赠送的厚礼。”为官之初,陆贽便在心中坚守了廉洁自律的思想。
多年后,陆贽母亲病逝。陆贽回到洛阳,寄住在嵩山的丰乐寺。守孝时,地方官员、豪绅富商纷纷携重金登门拜祭,陆贽全部拒收。只有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是贫贱时的故交,韦皋事先通报说所送的礼物是唐德宗命令他收的,陆贽才收下。
公元783年,唐德宗派兵出关平叛,但将士们却因吃不饱饭而对朝廷感到不满,于是发动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逃至奉天避难。在奉天时,陆贽劝谏唐德宗,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废除“琼林”和“大盈”两个私库,表示“故圣人之立教也,贱货而尊让,远利而尚廉”,意思是君主应该崇尚礼仪、保持廉洁,避免追逐利益、聚敛财物。陆贽用“今之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否定了二库存在的合法性,同时又指出君王的私欲膨胀对于国家的极大危害。后来,在陆贽的劝谏下,唐德宗最后下令撤去了“琼林”“大盈”的匾额。
公元793年,唐朝的科举考试即将举行,一些大臣的亲戚也要参加。当他们得知宰相陆贽具有最终决定权时,便纷纷登门拜访,想用重金对陆贽进行贿赂,但都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一些人觉得他不肯收礼太过绝情,朝野中便出现了对他的议论和毁谤。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唐德宗的耳朵里。陆贽在呈给唐德宗的一份奏章里写道:“贿道一开,展转滋甚。”意思是说,“一旦开了受贿这个口子,必定胃口越来越大”。陆贽不止一次上疏唐德宗,劝他摒弃私欲,以社稷为重。保持洁身自好,树品德风范的思想也融入了陆贽的为官之道。
陆贽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唐朝社会矛盾深化、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唐德宗忠言极谏,建议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为唐德宗所采纳,化为实际政策。
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唐德宗爱人节用,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
陆贽认为“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夫欲治天下而不务得人心,则天下固不治”。陆贽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这是他的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历史给予了陆贽高度的评价,权德舆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
实际上,陆贽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司马光非常推崇陆贽,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长者近千言,基本上把《陆宣公文集》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了。像这样连篇累牍地记录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在《资治通鉴》中是罕见的,可见陆贽言论“资治”作用之大。范文澜《中国通史》称“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陆贽为官的一生,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为以后的许多朝代名君廉相所效仿。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方能正气凛然。想发财就别做官,已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警示语。广大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以干净、担当的崇高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防腐拒变的铜墙铁壁,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