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宏新(原阳县)
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正值隆冬,又冷又饿的他一天多水米没搭牙,望着家徒四壁的破屋,老鼠洞一个挨一个,他掂着铁锹刨老鼠洞,希望能刨出来一个肥老鼠充饥,谁料,老鼠没刨出来一个,却刨出了老鼠拉到鼠洞的五谷杂粮。饿得打哆嗦的他,也不顾干净不干净,急忙支锅生火,把这些五谷杂粮熬成了粥,那天正好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美其名曰“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鼠洞那救急止饥的五谷杂粮,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粥定名为“腊八粥”。
民谚曰:“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腊八这天非常冷,虽不至于冻掉下巴,但是这天天气贼冷却是真的。
小时候,一到腊八节这天,奶奶会起得很早熬腊八粥,依稀还能听见奶奶拉风箱的声音。我们小孩子躺在炕上早晚听见奶奶喊叫:“都起来喝腊八粥啦!”我们会一窝蜂地钻出热乎乎的被窝儿。等奶奶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盛好,便欢呼雀跃,端起腊八粥就喝,喝到嘴里粘粘的,有一种独特的粮食香味。那年月很穷,能吃上一顿腊八粥不亚于娶媳妇儿,这粥熬得很少,每人只能盛大半碗。谁先吃完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空锅。为了解馋,把碗舔得比刷碗机刷过的还干净。喝过热乎乎的腊八粥,走在上学的路上全身都是暖暖的,嘴里还时不时喷出粥的余香。
小时候,一过节,我就非常高兴。不管是啥节日,我都喜欢。因为过节的时候,大人们会买个什么好玩的、好吃的东西,让小孩子们解一解馋,满足一下孩子们的心愿。过年过节,真是孩子们难得的享受呢……
“腊八节“是小时候最为盼望的节!为啥?因为可以吃到美味佳肴——腊八粥。
小时候,我们叔伯兄弟十几个都爱吃奶奶熬的腊八粥。那时,父辈们虽然已经另起锅灶,但是年幼嘴馋的堂兄弟、堂姐妹,都爱往奶奶的厨房跑,围着奶奶的锅台转,眼睛都滴溜溜盯着热气腾腾的锅里,看奶奶做的是啥好吃的。吃斋念佛的奶奶也不厌其烦,总是笑眯眯地安慰我们这些“小馋猫”:“甭急,甭急,没好呢!”我们就围在锅台边,眼巴巴地看着奶奶揭锅盖,好让我们解馋尝鲜。
奶奶平时见了我们,总是乐呵呵的,逢年过节,见我们没规没矩,奶奶就会一反常态,板起脸训我们:“这粥这饭先要敬天地、再敬爷奶,之后才能轮到你们吃!”馋嘴的孩子们,始终围在奶奶的锅台边,一边烤火,一边闻着奇异的粥饭香,一边听奶奶讲故事。故事讲完了,锅里熬煮的腊八粥也熟了,热气腾腾,粥香四溢。
长大参加工作后,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人的一生,不也是在“熬粥”吗?人,重在“熬”,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熬”,会充分享受这“熬”的无奈,在“酸甜苦辣咸”五彩缤纷生活中“熬”,会熬出一分精彩,熬出一分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