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上接第一版)
“办事有钱了,哈哈哈哈……”
“看到希望了,感谢,感谢!”
延津县丰庄镇李皮寨村“党建+金融”先进产业示范点大棚下,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瓜农们一个个双手攥着厚厚的钞票,心花怒放。
“瓜农拿住钱都非常高兴,平原商场亲自把钱送过来了,十来万!”李皮寨村党支部书记黄玉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要知道,一周前的黄玉玲和瓜农们,还愁肠百结,寝食难安。
一周前的2021年6月2日,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激昂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延津县丰庄镇李皮寨村,甜瓜丰收满棚香。
这一天,经济界别委员朱岚岚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将向大会提交《以节兴市,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建议。同一天,黄玉玲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出呼吁:“伸出援手,帮助村里的瓜农渡过难关。”
河南是农业大省,乡村女支书不多,管理一个2000多人大村的女支书更少。所以,说起其中滋味,任职10多年的黄玉玲是五味杂陈,感慨颇多。
李皮寨村原本种植单一,就是些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村民刚顾温饱。近年来,黄玉玲带领村“两委”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多方考察引进了“绿宝”“玉菇”等甜瓜新品种。几年间,甜瓜大棚由当初的五六个,发展到目前的21个,并成立了合作社;甜瓜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多,不但促进了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村民增收致富步伐也明显加快。
就在村民们铆足了劲儿大干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使村里原本相对固定的甜瓜产销渠道,只剩下了“产”,“销”几乎被堵死。甜瓜成熟期,满瓜棚都是香甜的气息,但对黄玉玲和村民们来说,闻到的却是“苦涩”的味道。全村的18万斤甜瓜,很可能就捂烂在了大棚里。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步之年,“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之基;促农无忧乐业、兴业,产业模块化、链条化是关键……”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朱岚岚对建设美丽乡村有着自己的见解。
带领企业接力逐梦的这些年,2020年这一年,朱岚岚很难但也很暖。“疫”路磨砺,她和2000多名干部职工同心协力,跨越重重挑战,充分诠释出“平原”责任、“平原”精神的温度、速度与力量。
2021年6月3日,这一天对黄玉玲来说记忆深刻。当日一大早,她的电话响起,电话那头是“两会”现场的朱岚岚,“别担心,18万斤甜瓜你们能卖多少算多少,卖不了的,商场给全村瓜农兜底了!”
从黄玉玲向社会发出求助信,到村里的18万斤甜瓜全部卖完,仅仅用了7天时间。单朱岚岚一人向亲戚朋友推销出去的,就有6.8万斤。看着空空的瓜棚,黄玉玲和瓜农们终于舒了一口气,朱岚岚也跟着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便有了开头那个美丽乡村“甜”到心窝的醉人画面。但村民们不知道的是,冒着高温到李皮寨村看存量、问要求、送瓜款的朱岚岚对紫外线严重过敏,她被烈日晒伤的脸,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恢复过来。
(三)
乡间的小道干净整洁,一排排葡萄棚整齐绵延,走进平原示范区的司窑村,一派幸福安宁、产业兴旺的景象。
70多岁的邢海棠老人家中,栽有一棵小杏树。第一年挂果十来个,小杏从青到黄,老人像看宝贝似的护着,生怕馋嘴的孩子偷摘了。她想留给岚岚闺女,尽管她知道岚岚太忙,不大可能这个时节来,但老人就是想护着这几个杏,直到熟透掉落。
这是一个酸涩中带着甜蜜的故事。
司窑村曾经是个省级贫困村,全村500多口人,人均耕地1.2亩。自20多年前种植葡萄开始,种植传统一直保持着。现在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种着葡萄,邢海棠也独自种植了2亩。
故事的镜头要拉回到2018年。
2018年的一个秋日,在邢海棠老人的葡萄园里,朱岚岚与老人一边摘葡萄,一边拉家常,老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朴实善良的闺女。
当年,司窑村的葡萄虽然获得了大丰收,但村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受外来优质品种葡萄的冲击,司窑村的传统品种葡萄面临滞销。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裴新贺辗转找到朱岚岚,看她能否帮村民一把。朱岚岚二话不说,第一时间与村“两委”商议解决办法。
几天后,载有120余名爱心人士的车队开进了司窑村,商场员工与果农“一对一”结对开始“爱心采摘”。也就是在这次“一对一”的帮扶采摘配对中,朱岚岚与邢海棠老人“结对”相识。
村里的葡萄,除了村民自行销售的,剩下的都被平原商场的职工“爱心”消化了。这件事算是有了圆满结果,但另外一件事情,却压在了朱岚岚的心头。
与邢海棠老人聊天中得知,老人的老伴儿几十年前就去世了,几个闺女也都相继出嫁,身边只有一个小儿子,高中在读。家里的五间平房是几十年前建造的,年久失修,逢雨必漏……老人只是拉家常顺口说起,朱岚岚却记在了心上。
朱岚岚又“跨行业”操作了,她要给老人修房子。
她联系专业人员到老人家里察看研判,由于房脊副梁和瓦衬简陋,且年久失修、腐蚀严重,最终的维修方案是:在房顶原来的基础上,往上再加盖一层。钢架结构四周支撑,顶部用彩钢铺就,也就是说给房子加个稳固的“盖子”,使风雨不再对房顶造成侵蚀。
电锯声、电焊声,加上作业指令声,邢海棠老人的小院里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用时4天,工程完工。验收时,朱岚岚十分满意。
邢海棠老人看着漂亮的“新房子”,高兴得合不拢嘴,不住地感谢平原商场。但老人不知道的是,此次维修的4万多元费用,不是商场出的,是朱岚岚自己掏的腰包。
(四)
盛夏时节的延津县王楼镇任庄村紫薇盛开,图书馆、村史馆和文化广场等文明实践场所充满生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朱总,告诉你个好消息,任庄村实现脱贫摘帽了!”2019年12月20日一大早,接到新乡医学院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徐刚珍的电话,朱岚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是一个朱岚岚去的次数多关注也多的地方。
任庄村是个有700多人口的村子,曾经的省级深度贫困村。朱岚岚与其结缘,始于2017年的“百企帮百村”行动。
结对精准扶贫的几年间,深度调研,不间断互动;建立“造血式”扶贫机制,实行“志智双扶”;改善村容村貌,送资金,设置路标、改造旱厕;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建文化广场,送演出、书籍到村;促乡风文明,成立新乡第一个爱心扶贫超市专柜,村民通过劳动兑换积分;“走亲戚”,端午送粽子、春节给全村挂上红灯笼,关心五保户、为75岁以上老人送贴心礼……村史馆的“乡村光荣榜”上,朱岚岚被村民亲切地称作“好闺女”;文艺演出,村支书任贺胜亲自编写“三句半”,几年间平原商场给村里建文化广场、立路标、更换变压器等事迹被一一编进节目里。
脱贫摘帽后,任贺胜带领村“两委”成员不断寻求乡村振兴新项目,经过市场调研,2021年引进了经济作物紫薯。这个品种要优于饭桌上的食用紫薯,既能直接食用,又能加工成高端食材。其特点是出芡率高,制作出来的紫薯粉条30多元一斤,市场上供不应求。按当时市场价每斤3元、亩产3000斤,投入83亩种植面积收成24.9万斤计算,农民能增加毛收入74.7万元。所以村干部与村民都信心满满,第一年就种植了80多亩。先种成功,再说下一步深加工。
就在大家满心期待秋天有个好收成时,一场特大暴雨灾害使整个豫北成了泽国。喜旱不喜涝的紫薯,光长叶子不结薯。当年的收成,比预想的少一半不说,其口味、品相与正常的紫薯也相去甚远。
朱岚岚一时有些蒙,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帮助”紫薯。最终,挑出品相能看过眼的,约3万斤的紫薯,以市场价商场认购,剩下的“边角料”,村里5毛钱一斤一次性“撮”给了制醋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今年,村里减少了紫薯的种植规模,由80亩压缩到了10亩,全由党员干部试种,等管理技术、销售渠道相对稳固后,再向村民推广。尝试种植紫薯,村里损失不小,不过真正损失严重的是参与紫薯种植的党员干部,因为脱贫不脱政策,政府给困难家庭每亩补偿500元钱。知道了这一点,朱岚岚悬着的心才算放下了一半。
(五)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脱贫攻坚是中国故事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帮农扶农,是一个企业家、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农民身上的“闪光点”,那种向上、乐观、坚韧的品质,深深触动着朱岚岚。
“我们不乏锐意进取、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村支书;我们更不乏吃苦耐劳、并具有团队精神的好村民。他们的弱项是信息渠道不畅,专业技术方面薄弱,市场把控能力更是‘盲区’……”2022年3月,朱岚岚向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呈交的提案是《“乡村振兴与全域化管理模式”之探索》。
朱岚岚,大型商超总经理,共产党员、区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社会“头衔”也不计其数。以她的站位与视野,对农民的帮扶,肯定不只局限于应急性地包购一些瓜果蔬菜,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怎样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
“乡村振兴,第一要务就是农民自身的产业发展,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不管是单干还是合作社形式,畅通产销渠道是关键。农民会种、会养,但不擅长销。这就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调控,合力解决好‘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好地让农产品出村进城,同时也让农村需要的工业品下乡村。”
朱岚岚是搞商业的,在她看来,不管哪个领域,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相通的。她对“三农”也许不内行,但她可以牵线搭桥,比如聘请农技专家,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对果蔬进行品种改良,以产品高质量的性价比来占领市场,并且形成产、销、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五级书记扛稳责任,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党员干部群策群力。走近农村的这些年,朱岚岚深切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这幅蓝图的宏伟,国家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之巨大,超乎了她之前的想象。
所有的付出都诠释着一个真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路上,一个个村民露出的幸福笑脸,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倾情付出的最高褒奖。
今日神州大地,一个个曾经的贫困县、贫困村里,产业兴了,环境美了,人气旺了,广大群众意气风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外行”朱岚岚一直在思考,在努力,在行动。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