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寻觅上天的绳索
——原上秋作品简论

杨晓敏 (郑州市)

之所以称“新乡小小说创作现象”,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新乡籍小小说创作队伍人数众多,有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范子平、赵文辉,有小小说创作实力派作家安庆、刘志学、田双伶、赵长春、原上秋、王庆高、张玉玲、苏景义、杜毅文、郑俊甫、朱宏、张志明、张晓峰、杨彤云、一兵、刘焦莉、孙智慧、轩窗等等,他们的小小说作品数量多,质量均衡;二是在全国地市级城市集中出现这么多有影响力的小小说写作者,而且大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创作风格,也并不多见。

原上秋是新乡小小说作家群里值得关注的一位。如果留心,会发现近年来原上秋的作品在多家报刊发表,转载率高,他的《沙雨》《去南方》《老张其人》《让你的船下水吧》《失忆的小镇》《老兵和新兵》《最后的老牛》《这里的山会歌唱》《村医》《我有一匹马》等,颇多好评,也出版有小小说集《路边的灯》《寻找会飞的鱼》。

选择一个合适的道具,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叙述,是小小说创作常见的技巧。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最后的老牛》讲述了一段人与牛深情相依的故事,真挚感人,富有戏剧性。一个孤身老汉养了一头老牛,老牛担负着日常的重活,拉磨、拉水、犁地、播种等,人与牛相依为命,一同耕种收获。有一天,老汉的土地被征建成制衣厂,老牛也成了闲牛。

文中的老人与老牛,从某种意义上,命运有相似之处,都在勤恳劳作、负重跋涉。老牛像是老汉一位无言的生存伙伴儿,二者之间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情。结局有点儿让人意外,老牛老汉成为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土坯墙边,老牛拴桩,老汉晒着阳窝,来乡下踏青怀旧休闲的各路游人,最惬意莫过于在此与老屋老牛老人合影。因为它是乡村的特色风景和最后的乡愁记忆。这个漂亮尾巴,一改类似题材中生离死别的苍凉悲怆之感,写得温暖动人。

一只小药箱,一只表面凹凸不平的铝皮铁盒,一根不知扎过多少人的针管针头,几盒简简单单的药,便是一个乡村赤脚医生所有的家当。这些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因为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百病,无力挣钱,只能廉价治病,要和村医打交道。原上秋的小小说《村医》,是对那个时代医患关系的真实还原。作家以生动细腻的笔墨,精雕细琢,力求笔下传神。刘黑子的存在有其合理处,也有其不合法处。合理处在于他为乡下人治病救急,是患者的及时雨;不合法处在于他连营业执照也没有,操作流程更谈不上规范,有时甚至显得荒唐可笑。

刘黑子因非法行医被警察带走了,患者的父亲还在惦记着没有请刘黑子喝一次他家的酒。对刘黑子遭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作家寄予了由衷的同情。作品故事结构合理,一系列情节展示着人物性格,语言生动诙谐,一言一行皆与人物的身份相吻合,通过塑造刘黑子这一村医形象,把一个时代的缩影聚焦在读者面前,让人在感叹社会变迁之时,怀旧情绪油然而生。

作家的经历和志趣,会影响创作的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原上秋多年的军旅生涯以及曾经的扶贫干部身份,直接表现在他的创作主题之中。他选择的素材基调昂扬,塑造的人物有责任担当,反映直面人生的现实,其间很难读到对生活的冷漠绝望,也拒绝人性的灰暗阴冷。即使面对农家人的喜怒哀乐,进城务工人的奋斗挣扎,也心怀悲悯,以仁者之心,试图给所有的苦难找出一个希望的出口。所以,《去南方》里的堂哥靠执着实现自己的梦想;《失忆的小镇》用一个梦来抚平一场洪灾给小镇人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你的船下水吧》面对一个对生活丧失信心的贫困户,扶贫干部千方百计燃起他心头的希望。

《沙雨》是一篇具有宏大气象、格调高亢的作品,作为千把字篇幅的小小说,驾驭全景式题材实属不易。一块被埋在地下沉寂了150余年的石碑,记录着一个村庄曾被一场巨大风沙掩埋的可怕经历,也记录着一场人类抗争自然取胜的奇迹。村庄被整体埋没,而全村300多人却幸免于难。背后无法探知的奥秘,被作家用丰富的想象力推理复原,一段惊心动魄的大逃亡事件得以曝光。

全村人成功躲避那场灾难的功劳归于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就是小小说中的主人公马三爷,他是村庄的魂。巨大的风沙席卷天地,马三爷走街串巷提醒,虔诚拜神求佛保佑。此时的马三爷率领民众迎风走出死亡之地的身影,像一幅雕塑,深深刻在读者心中。渲染恶劣环境,营造恐怖气氛,村人惊悚之状,更加衬托出马三爷临危不惧的凛然形象。事实再次告诉我们,只有人,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决战脱贫攻坚实效,“菜篮子”“米袋子”是当下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这里的山会唱歌》,以诗意灵动的文学之笔,着力反映国计民生的热点,并将这些热点问题巧妙组合在一起,紧紧扣住时代脉搏。

贫穷、伤残、无钱治病、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些人间至痛,原本都是极为沉重的话题,与诗意的桃花源、漫天飞舞的桃花没有丝毫关系。作家把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桃花源”里,而这里没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之景,只有贫穷落后,村民以编织柳条制品勉强糊口。写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强烈反差,让生命于黑暗中发出光芒,于苦痛中给人以希望,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之一。作品中一老一少两个主人公,都是命运多舛:山娃子去上海打工受伤失去了一条腿,德顺老汉固守家园却因贫困痛失亲人。但他们用歌声疗伤,靠歌声走出人生困顿,体现出国家的扶贫政策是带领桃花源人真正走向幸福快乐的力量之所在。

一碗汤,道出人际交往关系之微妙;一碗汤,写活一个心地坦荡、乐于助人的人物。《那天是黄瓜丝紫菜鸡蛋汤》以“一碗汤”为叙述线索,精心铺垫,设置悬念,通过典型的事件与细节,把一碗普通的汤写出了浓郁的生活味道。黄河大堤工地上,20余名农民工搭伙吃饭暗含玄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细腻的心理描写、设悬念、埋伏笔,小事之中彰显大爱,用细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最后水到渠成,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将文章主旨升华。

原上秋在随笔中说,“多少年过去了,我就像一只孤独的小猫,在城市与城市、高楼与高楼之间潜行。尽管这些高楼也有属于自己的一间,但我始终还是认为,自己不属于城市。顺着藤蔓去捋,根在羊各庄。我一直在寻觅上天的绳索,穷人家的孩子也有拥有梦想的权利。有梦想,希望之星就在头上永远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