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
    

多策并举 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近两年,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话题,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事关国家长远发展。2021年以来,随着党中央作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三孩生育支持政策,使人们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决心,人们也确实享受到了实惠。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

一、现阶段人口发展趋势

(一)数据分析。从全国人口数据看,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7.18‰;净增人口48万人,自然增长率0.34‰,创下1949年以来新低。在2021年人口数据公布的29个省份中,有14个省为人口正增长地区,15个省为人口负增长地区。河南省出生79万人,出生率8.0‰,自然增长率0.64‰,常住人口净增为-58万人。从我市新出生人口数据来看,2016年出生9.2万人,2020年出生5.4万人,2021年出生4.8万人。

(二)我市人口发展趋势。结合全国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及2021年人口数据进行分析,我市人口发展情况呈现出常住人口总数稳步增长,新出生人口数逐年下降;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人口素质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的趋势。

二、影响出生率的相关因素

(一)从育龄妇女数量上看,育龄妇女变少了。数据显示,21岁至35岁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有研究表明,从2013年开始,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降,特别是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迅速下降,成为近年来出生人数下降的主导因素。

(二)从婚育年龄上看,初婚年龄推迟明显。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而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

(三)从城乡区域来看,居民生育意愿普遍下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影响生育的首要原因就是经济负担重,其次是没人带小孩,第三是养育孩子太费心,还有住房、教育及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等原因。城市居民生育意愿更低,这些导致我国正在从“政策性低生育”进入“内生性低生育”。

(四)从性别上来看,女性生育意愿较男性低。调查发现,育龄女性普遍出现了生育意愿下降的现象,因为养育子女的过程非常耗费精力,这个过程中女性承担的任务较重,且影响经济收入和事业发展。

(五)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学历越高生育意愿越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女性的自我意识提高,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和人生职业理想,生儿育女的意愿下降。

三、积极引导,多策并举

(一)多渠道多方位宣传。引导公民、特别是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育观、恋爱观、家庭观,强化责任和担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适当的年龄结婚生育,优生优育,缓解婚姻不平衡现象,扭转出生率下行局面。

(二)改善评价机制。在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任用、招聘考试等过程中,取消计划生育审查环节。

(三)完善育儿假制度。居民生育二孩或者三孩,产假修满后,给予3个月到1年的育儿假(适当给予男性育儿假,减轻女性育儿压力),填补从休完产假到孩子上幼儿园这段时间的真空期,缓解婴幼儿父母工作与养育的矛盾。

(四)加大财政投入,减轻育儿负担。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普惠性托儿所、幼儿园建设,减轻育儿经济负担。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用工达到一定数量的单位,要建立与之配套规模的公益性托儿所,帮助青年人解决养育子女的困难。

(五)建立补贴制度。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给予一次性适当金额的奖励;在孩子0岁至3岁期间,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在上学期间,学费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

(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规范房屋租赁市场,推进公租房建设,建立长期租赁机制,缓解购房压力。使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优先申请到公租房,或在租房、购房时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让青年人有结婚、生孩儿的信心和勇气。

(七)倡导文明婚俗习惯,破解高价彩礼难题。倡导文明的婚俗习惯,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仅靠高价彩礼维持不了一生的幸福。高价彩礼超出家庭承受能力,会给婚后生活带来诸多矛盾,影响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政府应积极引导。

(八)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为青年人牵线搭桥。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发挥“红娘”作用,畅通信息渠道,建立未婚青年信息库,组织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为青年人及时找到婚配对象提供信息和帮助。关注高知高收入剩女及低收入、偏远落后地区剩男数量逐年增多现象,探索人才流动和区域协调机制。

(九)关注女性心理健康,提高女性社会保障。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爱护女性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参政议政的机会,保障其收入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

(十)探索养老模式,化解养老、医疗压力。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不断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化解养老压力。要像托儿所、幼儿园一样,开发日托、周托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医养结合,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丰富老年人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力度,提高其在养老方面的应用。

四、展望未来

现阶段是我国人口结构、分布和素质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改善和解决生育率持续下滑的问题,探索从出生到老去全过程参与度的保障制度,将鼓励生育政策落到实处,仍需要各级政府综合施策,积极应对。

(田发蕾 新乡学院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