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延津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联农带农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延津县依托区域面积498平方公里,涉及10个乡(镇、街道)和1个产业集聚区,包含218个村、6.13万户、27.2万人,耕地面积55.5万亩,小麦种植面积53.5万亩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探索具有企业及地域特色的联农带农模式,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产业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7万元,主导产业覆盖率96.4%,带动4.91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建好高标准农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投入9.6亿元,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8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农民种植管理条件大幅改善,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数字大田种植领域农业试点县创建,建立13个病情、苗情、虫情、墒情为一体的“四情”监测站,打造可视化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今年6月7日《新闻联播》、6月8日《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正点财经》等央视栏目分别发布消息,经农业农村部实测,延津小麦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高达907.12公斤,创造了全国千亩方的高产纪录,对全国的小麦生产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资产折股量化带动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该县将产业园各类项目在田间形成的资产拨付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移交至村、量化到人”的要求,把项目资产足额追加到集体资产总股本中,实现集体成员持有的股份增值。目前,移交资产总额达1043.33万元,56个村、近万农户实现受益。

以“三变五合”为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关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要求,组建资产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三权分置”;组建劳务股份合作社,开展充分就业村社建设,以此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使村民通过各种形式的入股享受分红。比如,石婆固镇南秦庄村共入股土地580亩,每亩一股,共计580股,每股每年保底分红1000元,二次分红上不封顶。村民入股后,对土地进行整合整理,整理后多出80亩土地作为村集体土地(“量差”)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每年可分红9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土地整合后,通过公开竞标,向种粮大户发包集中连片的土地,价格从原来的每亩700元左右提高到1150元~1200元,每亩多收益450元(“价差”),让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村民多收益19万余元,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全体股东每年多分约10万元。同时,该村还成立劳务合作社,通过承担卫生整治、承包工程等工作,带动93人就业。

龙头企业带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招引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鲁花、中国挂面十强克明面业等龙头企业落户延津,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劳动务工、餐饮服务、包装印刷、物流服务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目前,产业园企业新增务工农民2000余人。比如,鲁花食品产业园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直接新增农民就业800余人;产业园内粮食仓储和小麦加工企业拥有200万吨的货运吞吐量,带动参与物流运输的农民增收7000余万元。

“订单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模式,通过签订订单协议,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比如,隆嘉实业有限公司依托村合作社建立有机小麦种植基地,与茅台集团签订有机小麦酿酒原料供货协议,管理上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通过农资节本和加价增收,以每公斤高于市场2元的价格统一收购,直接受益8000余户、2万余人,带动农民亩均增收400元。津麦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子繁育协议,组织农户推行“五统一”生产管理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与12个村级基层合作社和850户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年生产加工小麦种子500万公斤(如图)。通过加价收购农户繁育种子,亩均增收150元左右,年带动种粮农户增收约150万元。

农作物秸秆再利用“变废为宝”。引进长青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燃烧秸秆供热发电,生物质燃尽的灰渣作为原料供应给有机肥生产企业。采暖季,为城区供暖65万平方米,每日供电量达72万千瓦时,实现年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废弃物35万吨,替代标煤约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2021年所有供应商均进入秸秆收购体系,收集的小麦秸秆利用方式实现多样化,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就业300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8000万元~9000万元。比如,乾润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的25个小麦秸秆收储点,通过小麦、花生秸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年利用秸秆2万吨,新产生价值约145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约116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就业200余人。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延津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将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5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基金,县农商行、邮储银行放大10倍后,通过“银行+信贷风险基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用于农业经营主体一二三产业发展流动资金、技术改造和设备购置资金需求,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目前,已通过县农商行、邮储银行向企业投放贷款2300万元。

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增强带动增收后劲。加快推进品牌强农,发挥品牌效应,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优质农产品资源的价值,持续推动延津小麦品牌和产品价值向中高端迈进。建立食品加工产业园,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县政府申报注册“延津麦·强筋面”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延麦登高铁”“延麦上头条”等品牌形象宣传活动,将“延津麦·强筋面”区域公用品牌与鲁花、克明等园区企业品牌一并宣传推介,塑造品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已打造出“鲁花”“陈克明”“精益珍”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鲁花年产30万吨挂面项目将扩大到年产50万吨,克明面业由单纯的挂面再投资建设了面粉、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等项目,“延津麦·强筋面”“中国第一麦”享誉全国。

(黄胤源 胡好典/文 贾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