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
    

小网格拥抱大数据
——我市“3+N”如何实现“管得住、管得了、管得好”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市民已养成进出各种场所先扫码的习惯。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书武 文/图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做到“疫情控得住、物流保畅通、社会稳得住”?我市创新性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的原则,把全市划分为4995个网格,以大数据为手段,以“3+N”网格化管理为载体,构建“政务+警务+社务”融合模式,使得大数据“一竿子插到底”,在防疫工作中充分发挥“早、准、快”的作用。

什么是“3+N”?“3”指的是“政务+警务+社务”,具体到每个网格,就是由社区(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长,社区民(辅)警担任副网格长,村医、小区物业负责人或楼院长担任网格员。“N”指的是网格内的实有人口、外地来新返新人员、红码黄码人员、27类涉疫重点人群等管理服务对象。

大数据应用到小网格

一个村庄、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小网格。大数据应用到一个个小网格,起到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作用。

5月6日上午10时,新乡县大召营镇大召营村副网格长贺坤远接到群众反映:一家商超有人进门扫码时出现红码。他立即在大召营镇“3+N”网格化钉钉工作群上报了该条信息,并进一步上传。该镇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通过大数据追根溯源,10分钟后就找到了这名红码人员。

经过初步了解,红码人员赵某,河北邯郸人。4月29日乘坐高铁到大召营镇短期工作,到新乡时为绿码,已经做了7次核酸检测。随后,该红码人员被集中隔离。

赵某能够很快被发现,我市自主研发的大数据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的加入,让防疫工作脱离了“人海战术”,达到“早、快、准”的目的。

大数据在社区(村)等网格中的应用,是防疫形势走到这一步的必然结果。

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牵头推进“3+N”网格化管理工作,网格专班负责人王建新对大数据应用到小网格前后的效果印象深刻。他说,原来,上下层级不贯通,上级指令层层传达,最终也不知道传达到哪个层次、落实到哪个层级。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市大数据专班集中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红黄码人员扫码时,他(她)的信息会在指挥系统上立刻得到体现,会有专人立刻通知到网格长,网格长或网格员就会直接奔赴现场了解情况,并采取一定措施。

大数据应用到网格,把防疫这张网织得更加细密。

微治理织网更细密

有着“嗅觉”灵敏的大数据,还得有替大数据“跑腿”的人。

微治理的难点是“三无”小区,这些小区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没有人专责为政令“跑腿”。

防疫这张网不能有任何漏洞,必须织得更紧密。我市推行的“3+N”网格化管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新东花园是始建于1996年的安居工程,常住人口860人。长久以来,该小区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随后,该小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选举了党支部和议事会。为了让小区得到长效有序管理,按照“政务+警务+社务”要求,该小区引进星海物业,各项管理走上正轨,政令贯通更顺畅。

高新区振中街街道桂苑社区共划分有6个基层网格,把社区工作者、民(辅)警、物业公司人员纳入网格管理,统一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还充分调动起网格内楼院长、楼栋长的力量。

桂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柯杞同时也是桂苑社区的网格长。一个社区常住居民3000多人,单单依靠一个网格长,确实是捉襟见肘,碰到不愿意配合疫情管控的返新人员,很难及时处理。

自从采取“3+N”模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警务人员作为副网格长,帮助社区处理棘手问题。再有,物业公司提供服务,还有楼院长、楼栋长协助,整个工作轻松了许多。

说起“3+N”带来的好处,文化街街道弘泰社区负责人有话要说。此前,该社区内有许多校外培训机构入驻,按照疫情防控有关要求,这些培训机构必须停业,但是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多次,始终没有取得进展。警务人员参与“3+N”模式后,辖区派出所对部分不执行疫情防控要求的培训机构负责人依法进行调查或行政处罚,其他培训机构随即纷纷停业,使疫情防控各项要求落地落实,从根源上消除了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隐患。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3+N”人员的到位,使得“场所码”的威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同志,请扫码!”这是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每个网格内都包含着若干场所和店铺,门口都贴着“场所码”。

“场所码”、健康码、行程卡、行业通行码“四码合一”是我市推出的创新举措,是我市今年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保畅保通的“神器”。无论是辖区内的居民,还是外来返(入)新人员,只需要扫码一次,健康码、行程卡、行业通行码、“场所码”和核酸检测结果就会以最终的一种结果显示出来,避免了重复扫码和多次操作。

截至目前,全市已注册“场所码”21.3万个,在各类场所强力推进“场所码”全覆盖,做到应扫尽扫、逢扫必验、一门一码、不漏一人,“场所码”扫码率达到了96.3%(个别场所暂停营业,无法显示扫码)。

“场所码”人人扫码、即时验码,充分支撑了全市人车通行、日常管控、流调溯源、风险排查等工作,用数字技术织密我市疫情防控体系的立体防线。

通过“场所码”的全面落地和普及,我市目前已推送红码、黄码中高风险人员1.8558万人次,而对这些风险人员的有效防控,依靠由政务、警务、社区三方力量组成的“3+N”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守格有责、守格尽责,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实战中显威力

大数据、“3+N”“场所码”等,实战效果如何呢?

家住延津县的王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隐藏一个多月的行踪,还是被“场所码”发现了。王某早在3月26日就被商丘市赋为红码,之后他偷偷返回村里,并没有向村委会报备,也没有在家隔离。5月2日10时24分,他到一家饭店就餐扫码时被发现为红码。这个红码信息迅速被大数据抓取并综合研判,直接锁定了王某。相关人员迅速前往,验明事实后对王某采取隔离措施。

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张超喜说,只要扫码出现红码或黄码,大数据平台立马就能发现,这既说明扫“场所码”的必要性,也劝告一些人别抱有侥幸心理。

5月21日,红旗区新东花园网格长的手机出现一条信息,说3天后有人坐高铁从上海返回小区。他立刻将信息传递给网格员马会梅,马会梅迅速赶到小区即将返新人员家,询问事情缘由,并告知其我市最新的防疫政策。

网格员之所以能够及时得到外来返(入)新人员的信息,得益于我市自主研发的、从市到网格“一竿子插到底”的五级疫情防控指挥调度平台。通过大数据发出的工作指令,直达所有网格,每个网格都是“指令实时接受、信息实时上传、效果实时评估”的实战化作战单元,形成了高效灵敏的工作闭环。

记者在新东花园网格长“3+N”网格微信群内看到,网格长、副网格长会实时发布我市大数据后台推送的“外来返(入)新人员、红码或黄码人员、27类涉疫重点人群”信息,各个网格员在第一时间确认这些人员位置,通过电话或走访,开展疫情排查、管控工作,对每一个风险人员进行精准服务管理。

不同的疫情防控措施,折射出不同的执政理念。先行一步拥抱大数据,带来的是步步领先的防疫措施。既有认真的态度和高效的大数据,又有扁平化的指挥系统和强大的执行力,这样才能筑牢科技防疫“数字防线”,防范疫情输入,保障城市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