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
      
市中医院专家解读
耳穴压豆联合腹部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便秘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风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患者脑部受损,活动能力降低,甚至影响胃肠道的运作,因此,诱发各种并发症,其中,以便秘最为常见。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用力排便时,常常会憋得人面红耳赤,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血压和颅内压,更有甚者,会引发脑血管疾病的发作,且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所以,必须重视中风患者的便秘症状,并加以治疗干预。

市中医院中风科作为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确定的省重点中医专科,在中风病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探索出一套集中医、中药、针灸、康复保健于一体的治疗方法。针对中风患者普遍存在的便秘症状,临床上应用耳穴压豆联合腹部穴位按摩的方法,治疗患者便秘症状。

据《黄帝内经》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是说耳朵上有对应人体所有脏器的穴位,指出耳与机体各部位的密切联系。大肠、小肠穴可增强肠内蠕动,通调大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肃降,使大肠传导有力;肺又主宣发,使大肠濡润不燥;脾主运化;三焦可疏导气机;皮质下可调节大脑皮质及神经功能,增强通便功效。将上述穴位辨证组合使用,配合定时腹部按摩,刺激相应穴位增加胃肠蠕动,使腑气通畅,升降有序,疏泄有常,则大便得行。

具体操作如下:(1)耳穴压豆法:遵医嘱,取脾、肺、大肠、小肠、三焦、皮质下等穴,用75%酒精消毒耳部皮肤,使用止血钳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耳部相应穴位上,再用拇指、食指指腹按压相应穴位,力度适宜,使患者感到热、麻、胀、痛,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给予按压3次~5次,每次2分钟~3分钟,3日后轮换至对侧耳部。(2)腹部穴位按摩:遵医嘱,取上脘、中脘、关元、气海、左右两侧天枢穴等位置,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穴位上进行按压并顺时针按摩,力度适宜,使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两次,每次每个穴位按摩1分钟。 (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