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甫君 李祥君(漯河市)
五、慷慨送儿上战场
母亲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深明大义,通情达理,顾大局、识大体,正确处理小家和大家的利益关系。尽管她唯一的胞兄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朝鲜战场,但还是毅然决然,先后把三个儿子送到部队。
1971年1月,三子李周君到新乡地区陈召煤矿副业队当了一名外包工。他体格健壮,踏实肯干,性格和善,为人诚恳,搭班干活儿时都抢着要他。薪水是按照班组工作量和个人出力大小来计算的。哪个班组工作量大,谁出力越多,相应的工资就越高。他每月能拿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成为家里唯一能挣钱的人。家里用这笔收入购返销粮、添衣物、换铺盖、买花织布、供弟弟妹妹上学,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1976年征兵命令下达后,母亲决定让三子去当兵。当时的大队干部劝道:“你家就指望他挣钱养家哩,他如果去当兵,一个月才有三块钱。你可要慎重考虑。”母亲说:“没有国,就没有家。保卫国家比什么都重要。”通过体检、政审等关口,三子被送到解放军郑州警备区服役。他努力学军事、学文化、学政治,第一年入党,第二年当班长,第三年为代理排长。他在提干体检时患了骨膜炎。1980年他退伍时,把教案和管兵带兵经验整理成笔记,无私献给连队。
1978年,越南不断挑起中越边界冲突,破坏我国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定。这时,有人劝母亲要为安全着想,不应该让儿子再参军了,万一打起仗来,子弹可没长眼睛。母亲说:“当兵打仗天经地义,都不让自己孩子去打仗,让谁去?”
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五子李甫君踊跃报名参军,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1978年12月应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0集团军58师步兵174团一机连当了一名机枪副射手,1979年3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6年,母亲又把六子送到祖国的西部边陲服役。
六子李祥君刚一入伍正逢中印边境紧张,开始临战训练。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座军营里当排长。从基层连队干部干起,再到军区首长机关的参谋和助手,一步一个脚印,晋升为团级军官。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七次,两次提前晋职。
六、家有梧桐树,凤凰自栖来
母亲的七个儿子相继长大,找对象成了最重要、最紧迫的头等大事。
在山区,除了家庭富裕、有靠山、吃公家饭的以外,男孩找对象面临三种情况:一是外出当上门女婿;二是换亲;三是没有姑娘的人家,小伙子大多只能打光棍。
在山上,养男不如养女,有闺女方能换亲。我家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一家七个儿子,去哪找对象?娘常常为找儿媳发愁。
“咱们家一没有靠山,二没有钱财。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凭空找儿媳,没有这个能耐。”她告诫子女,实现个人奋斗目标,只能靠自己不懈努力才能达到。
1974年春季,长子李锦熙被陈召煤矿招为工人。他的一个工友把其妹妹、汲县安都公社施平大队小学教师孙争爱许配给了他。这一年,他28岁。
1980年10月,母亲想了很多办法,把家从小猴梯搬到新乡市牧野区白露村。
白露村处于中原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设施完备,地下水、地表水都能灌溉。这里盛产棉花,棉籽可以榨油,棉籽饼可以作为肥料。
白露村大队有大型链轨式拖拉机、播种机,小队有轮式拖拉机,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队一个工分折合五毛钱,而在山上一个工分折合五分钱。昔日在山上只有到春节才能吃到白馍,如今在白露村可以天天吃到。
我家搬去白露村当年就分红了300元。1982年3月,白露村大队在村东头给我家划分了宅基地,盖起了砖混结构五间红瓦房。次年春天,我家又盖了第二座院子。
家境的改变,为儿子们找对象提供了有利条件。母亲的七个儿子全都不花彩礼娶到了媳妇,母亲因此喜笑颜开,并在老家被传为美谈。
1991年,五子把父母从白露村接到漯河市颐享天年。
随着子女们慢慢长大成家立业,父母也渐渐老去。
叶落归根,父母临终前告诫子女“百年后要回到白露村”。由于国家严厉推行火葬制度,父母逝世后火化,暂时安葬在漯河市卧龙公墓。不曾想,这一“暂时”,竟长达27年。
27年来,兄弟姐妹们没有忘记父母的遗愿。2021年清明时节,父母魂归故里。
岁月匆匆,虽短犹长。回首往昔,只有艰难困苦伴老人一生,辛勤操劳陪老人一世。父亲、母亲,你们的仁爱,儿孙必将铭记;你们的善德,子孙必将力行。你们永远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