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感恩繁茂自成林
——读田开喜、刘长利《为感恩代言》有感

李辉 文/图 (新乡市)

我眼中的感恩分为两种,一种是“江梅一夜落红雪”,表面热烈粲然,转眼景色凋零;一种是“绿阴冉冉遍天涯”,生命充满张力,心怀春晖温暖。

最近读了田开喜、刘长利合著的新书《为感恩代言》,感觉其文字绿阴冉冉,堪成风景。

四年前,也是五月的一个下午,新乡市好人服务队队长田开喜和多位“中国好人”来到新乡日报社,走近“中国好人榜”候选人李云伟生前工作的地方。在采编大厅,我从手机相册里找出李云伟遭遇停电时左手持手机照明,右手执笔,在微弱之光里如牛躬耕、埋头审读的照片,田开喜透过近视的眼镜凝视照片、眼角湿润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就认定田开喜的内心深处自有一片感恩的“责任田”,他敦实厚重的身躯,其实正是在大地生长的一株“感恩树”,人生的乐章融进沧桑的年轮,如今化作一部弘扬感恩文化的书卷。读书如读人,对此我自然不敢有半点儿的敷衍,从书中字里行间仔细找寻蕴含的感恩深意。

人世间有肉眼可见的麻木,让我们即便在夏季也不由得打个寒噤;有冰锋冷酷的仇怨,在内心集聚久了,自然会成为魔鬼的部落。与其相反,懂得感恩的人,灵魂健康,百毒不侵;心有阳光,树木成林。《为感恩代言》精选的古今中外感恩故事,以案说法,值得一读。但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田开喜感恩的亲身经历,其中《特殊的客人》《我是中国人》《帮母亲圆梦寻亲人》《力大源自孝心》《善意的谎言》《帮老师不怕麻烦》《白手创业靠朋友》《一坛美酒打碎后》《风雨历程感恩路》等章节,从不同角度诠释,无论宏大叙事的敬畏自然、家国情怀,还是个体讲述孝老敬亲、尊师重教、事业家庭,要想蓬勃和谐,就不可缺失感恩的根脉。树无生长根脉,则凋零枯萎;人无感恩“根脉”,注定会沦为行尸走肉。

田开喜用感恩的心经营跑马岭景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感恩父母千人浴足节”活动。幸福的父母和老人坐在板凳上,孩子给父母和爷奶洗脚的场景,温暖感人。从2013年发起成立河南感恩文化促进会至今,田开喜和他的感恩团队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通过“关爱环卫工”“感恩乡亲团餐会”“感恩文化讲座”等一场场活动,起到弘扬感恩文化、建设爱心家园的播撒作用,让感恩的种子在牧野大地乃至更远的地方生根成林,结满沉甸甸的果实。

说实话,建设爱心家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全家吃上放心菜,我的妻子在郊区租种了几分地,从农村喂羊的地方买来羊粪,辛苦地运到园子里;早春把解冻的菜地一锨掀翻开,一锨掀将肥料撒匀,再把坷垃地耧碎耙平,将多种菜蔬的种子,连同甜美的梦想一一播撒。肥足、水勤,加上精耕细作,走进菜园,一片片青绿甚是养眼,一股股清香醉在心头。对妻子的辛苦劳作换取的果实,我常常心怀感恩。经营一个小菜园尚且倾注很多汗水,建设一个爱心家园,会耗费感恩者更多的心血,感恩为感恩代言的人,我们更该在精神的碑石上铭刻这些大美者,他们是百年树人的绿色天使,将感恩之林植进心田,让树木的枝丫弹响绿色交响乐,让文字化作百鸟在树梢伴奏,让无情的沙漠不再逞凶紧逼,让寡义的风魔望着绿洲步步退缩。为感恩代言,说到底是造福当代、荫佑子孙的“绿化”善举!

感恩其实也像日月星辰,在心空运行,不需要喧嚣。“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曾国藩在日记中道出了他的修为之道,常怀愧对,就能常怀感恩。值得一提的是,《为感恩代言》甫一问世,今年三月即被市委宣传部推荐为党员干部阅读书目。于党员干部而言,对党组织的感恩之心不可缺失。领导干部欲望过度,就容易被苍蝇盯上、被各方“围猎”。一些领导干部总想“踩油门”高速驶进仕途,在提拔任用中稍不春风得意就心生“亏待”之怨,而无半点儿感恩之心,轻则挂“空挡”废“油耗”,重则滑坡堕落,自毁前程,这些都是道德修养不足之祸。天地阴阳失衡,秩序错乱颠倒,理想信念缺失,人又怎能做到宁静致远、感恩在心?

感佩,感奋,感动,笔耕这篇书评时,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我感恩三春之晖,感恩为感恩代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