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君 (新乡市)
对于书籍的喜爱和贪痴,我如同一位坐拥六朝粉黛佳人的帝王,左右环抱,万千宠爱。有没有最钟情的?当然有,《红楼梦》便是。
一
我们每个人接受知识的启蒙,大都是来自于年幼时的家长,或老一辈口口相传的熏陶。
对我来讲,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在那样的年月,总是给我们买一些图画书看。小人书也好,漫画书也好,对我们总是会潜移默化地起到培养审美和增长见识的作用。
我读的书面儿比较窄,属于头发长见识短之流,相对浅薄。大多又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所以不敢人前卖弄,只能抱朴守拙。
最爱书时,我的理想就是做个图书管理员。年年月月,朝朝暮暮。
年轻的时候就好书,为赋新词强说愁时也常挤弄点诗词歌赋来装点门面。因为买书,也没少被兄弟揶揄。小弟跟我逛街时,往往一见书店,我就走不动了。后来,每当经过新华书店,小弟就直接拽着我央求:“你别进去了,你进去就不出来了。”
二
我家没有搬迁前,离卫河公园很近,平时小伙伴们玩耍也是去那园子里。而那里有一座古朴典雅的老建筑——河朔图书馆。当时的新乡市图书馆就设在那里。我从一个只敢从外面台阶下仰望那里的小女孩,到斗胆进入办理阅览证的女学生。再“追”着搬迁的图书馆到现在的单位隔壁。
至今,我仍保存着那个在卫河公园图书馆二楼办理的借书证。
我对书的喜爱,就像小女孩对于洋娃娃和花衣服的喜欢,总觉得这也好看,那也好看。有的是外表装潢雅致美观,能与诗书文字相配;有的是外表朴实无华,内涵深厚宽广;有的图文并茂,直抒胸臆,令人极易产生共鸣——感同身受于生活的不易,释怀生命中一些纸短情长。甚至那些抽象或直线条插图,都会让我觉得是一种无言的愉悦和享受。用一种不太恰当的比喻:我就像一位坐拥六朝粉黛佳人的帝王,左怀右抱,万千宠爱。
有时在心里细想:这些风格迥异的图书,多像身边的挚爱亲朋!
三
在北京学习时,老爱跟同学去西单图书大厦逛,琳琅满目的图书散发出各种诱人的书香,让人流连忘返。而学校刚好又离国家图书馆比较近,会经常去听各种公益讲座。一排排、一层层,比任何一座城市的图书馆都要多得多的书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每进入,都会有“遨游书海”的感觉。整个人好比饥饿之人闯入一座散发各种美味的美食城……目光流转间,只顾着吞咽口水,看啥都香。
从北京回来时,十多件装箱的行李中,有一半儿都是新买的书。有些还是重复购买的第二版、第三版。内容可能大致相同,只是封面或出版社不同而已。因为喜欢,所以又买了。
而我最痛恨自己的,是买了那么多书,真正能读透读懂的却寥寥无几,就像《红楼梦》。
很多时候那些书被我请到书房,往往是翻了几页后,便被束之高阁,等待下一次的激情燃起。自己则像个纨绔子弟,有时间就知道休闲娱乐,枉费了应好好读书的大好时光。
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是书到看时方“恨”多。
四
曾跟人说过,我性情中的“傻、白”(没有“甜”)跟我当初看太多的童话故事有关,就算知道有“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的故事,还有“大灰狼”“皇后”“老巫婆”这样的坏家伙,但对善良的期许要多过对恶人恶行的防范,这也使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的波折和磨难更多了一层(人性的善与恶都是在现实生活里体现的,书本上就算描写了,也不愿意相信)。而最终,能够医治内心伤痛的,依旧是书中那些金句良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是越来越少,反而是读天、读地、读人、读社会这些“大书”的时间和机会更多。
或许,越是经历一些岁月,对人性看得越加透彻。对有些人和事深感凉薄无力的同时,还能在心底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
这世间,并不是自己设想中的那样,也不似书本里描绘的那般,而是生动鲜明得令人咋舌。
常常,我会站在书柜前发呆,有点儿手足无措,有点儿力不从心。先前那点儿对书的贪恋、贪念都哪儿去了呢?若真的爱书,何不趁年轻多读书,读好书,如同爱一个人,莫到力不从心——空悲切。
半生过去,才终于明白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真的。不信?你试试看。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