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亚英 (新乡市)
昨天,下楼扔垃圾,看到垃圾桶边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子,细细长长的瓶颈,扁扁圆圆的瓶肚,瓶底稍小,静静地躺在那儿。弯腰,拾起,边放进垃圾桶,边寻思:这形状,眼熟,在哪儿见过?
上楼,还在想,对!和我小时候玩儿过的琉璃咯嘣长得一模一样!
琉璃咯嘣是明清以后在黄河流域较为流行的民间音乐玩具,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印象中在山西、河南一带比较常见,贩卖琉璃咯嘣的小贩大都是从生产地山西出发,沿着千年古道,用扁担竹筐徒步挑着,一路走一路卖,最终走出太行山,走入新乡的大街小巷,一直沿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它售卖的季节性特别强,一般从腊月初八到来年正月十六,因其极薄易碎,不易保存,在那个年代,算是孩子们玩具中的奢侈品。
琉璃咯嘣是由紫红色玻璃液吹制而成,上部细长的空管连通下部的葫芦状薄壳,其底薄而平,噙在口中吹奏时底部震动发出咯嘣咯嘣清脆的响声,悦耳动听。
真巧,又到了年根儿。小时候玩儿的玩意儿,仿佛就在眼前。
我印象中,每逢腊八过后,年味儿越来越浓,各家各户都开始忙着备年货,做新衣,扫房子,贴花花,每天掰着指头昐着年的到来。
这时候,学校也都放了寒假,街头巷尾跑满了打打闹闹的孩子们。
这时候,在大街热闹的集市上,靠边的僻静处,就会有一位大爷,面前放两个大大的竹筐,扁担横在筐上,筐里装满了大小不一的琉璃咯嘣。
每年春节前后,他都会出现在这里。
街上充斥着小贩们的叫卖声,这位大爷从不吆喝,他从筐里拿出一个或者两个琉璃咯嘣,将吹嘴噙住,调息,轻吹,轻吸。那清脆的咯咯嘣嘣的声音,就响遍了整条街。我们这些疯玩儿的孩子们寻着那熟悉挠心的声音,就都跑到了筐子周围。
那大爷见我们有的仰着头听他吹,有的在筐子里拿起来看,便松开口:“两毛一个,三毛钱俩,谁想买,快回家去,叫上大人来买,我管教你们吹。”
有孩子一扭身,便跑回家叫大人了。
一些明知道叫大人也不会来的孩子围着筐子,不走,眼巴巴地瞅着人家任意地挑选: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好不容易挑好一个,又看到更入眼的,放下,再挑。买的过程就有鼓胀胀的满足感。然后,小心地举着,跟在大人身后,在孩子们羡慕的眼神儿中,神气地离去。
没几天,大街小巷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咯咯嘣嘣清脆的琉璃声。
吹琉璃咯嘣基本上是男孩子的专利,他们在过年那些日子里出尽了风头。在街上游荡的男孩儿有时会聚在一起,人手一只,十几只琉璃咯嘣同时响起,在暖阳下,玻璃闪闪烁烁,声音高高低低、清清脆脆,一首欢快的玻璃交响曲在空中响起,一副要吹破天的劲头儿。
天空碧蓝,白云悠然。
一个不小心,只听噗的一声,吹碎了一个。一会儿,噗的一声,又碎一个……
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兴致,他们继续鼓动着腮帮子,努力地吹。
在不远处游戏的女孩儿们也扭过头来,捂着嘴笑着,悄悄地与小伙伴儿说着什么。
最让人佩服的是不用嘴巴吹,而是用虎口紧握琉璃咯嘣的长柄头,两个掌根相对,外实里空,不断快速开合产生气流,使它响起来,可快可慢,节奏感强。谁会这一手,谁就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王!
记得年后,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在大爷的筐子前徘徊许久,下定决心,悄悄地用压岁钱买了一个。
家里大人一再告诫我们不准买,说吹不好碎了,玻璃碎片会把喉咙扎坏的。所以得悄悄地买。
可能是我胆子小,噙嘴里半晌也不敢吹,怕吹破玻璃扎住嗓子。
这只我很喜欢的漂亮的琉璃咯嘣,在我这儿成了摆设。又不敢往家拿,在手里摆弄半天,只好把它送给了我的小跟屁虫——隔壁的大明。作为交换,说好以后他有好玩儿的东西,一定要给我玩儿。
每到年关,那鸣响在街头巷尾咯嘣咯嘣清脆的响声,是光阴的声音吗?——琉璃咯嘣呀!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再没有见过它的影子。
这样边想边上楼,抬头一看,已经上到了六楼。
唉,我家在二楼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