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我的读书岁月

杨晓曦

父亲生于1937年,上过一年小学。靠着一部字典、一本烹调书,成了豫东小县城知名的厨师。因为知名,讲究人家在婚丧嫁娶时办的宴席非他莫属。父亲也因此结交了一些各层次的人士,得以有机会让我一个农村孩子走进城市,接受教育。他很得意,靠读书取得一定的认知,教出来几个一级厨师徒弟。他也很遗憾,因为读书少,考不了一纸半证。他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他给我的唯一要求是好好读书。

彼时,我读书,就是为了父亲高兴。因为我的“好好读书”,各种奖状贴满半壁墙,父亲乐呵呵地笑。读书考学,国家分配工作,父亲的话得以验证,好好读书就有文凭,就有工作,就有体面点儿的吃饭门路。

沿着人生轨迹一步步走来,发现生活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虽然钱不是万能,但是万万不能缺钱。于是,父亲的另一番话再一次得到验证:钱长四条腿,人长两条腿。两条腿的人追四条腿的钱,脱了鞋追也得差二里半。换过来,钱追人呢?不费吹灰之力就追上了。

也就是说有了足够的能力,自然会有好的职位请你去做,有好的报酬等你去拿。比方说父亲,他手艺好,邀请他做宴席的人就多,报酬跟脚就到。所以,还是需要多读书。

明白了读书学习原来是“潜力股”以后,我开始真正读书。当然,也会有报酬跟脚而至,同时充实了精神生活。

读书,不仅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能力,还能通过新知识的获取与运用,改变别人对你的印象与认知,直接完成人生的自我修行与自我拔高,乃至重生!

读书,其实就是读人。

要知道,一个人有多少学问,是否读书,是写在气质上的,能呈现人的气度与风格。它是自然的流露,是一种深厚的内力,非一日之功力所能抵达,它是装不得、演不成的。有这样的气质撑起来的衣服,自然漂亮,非东施效颦者所能企及。

这些,明眼人一眼就能看透,而人与人相处,是有磁场效应的,什么样气质的人,散发什么样的气息,产生什么样的磁场,吸引什么样的人,跟着做什么样的事。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读人的过程,就是实现自然筛选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修行和价值的过程。

读书,就是好好生活。日子过得好,并不是你工作能力好就能实现的。面对工作,面对朋友,面对父母,面对或者即将面对的孩子等,都需要一个共情的问题。共情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并不是说你拥有专业的知识,有了让“四条腿的钱”去追你的能力,就拥有了处理好各种关系的金钥匙。这就需要懂得一些你工作需要之外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孩子字体潦草,家长一句大吼:字咋写的?撕了重写!于是大人生气孩子哭,闹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结果孩子的字体这次写好了,下次一准儿再犯。这就需要一个妥帖的处理方式。例如:找出来孩子每一页作业中能写好的几个字,圈圈,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下一次,一定会有更多的值得你圈出来的字,不用多长时间,字体问题迎刃而解。这种处理事情的能力,叫阳性强化法。所谓的阳性行为,就是发现好的做法,及时给予肯定奖励。肯定、赞赏后,孩子们都愿意,有积极的情绪去继续努力。以此类推,教育矛盾,工作矛盾,人际关系矛盾迎刃而解。

如此种种,需要读书学习。目的就是改善各种关系,以便搞好工作、学习和家庭之间发生的各种不协调,从而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人生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打造了多少有意义的值得回忆的日子。说到底,人生就是一个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是写作。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学习。一些经典的书,告诉人们的是公认的真理,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学问,是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何乐而不学、不汲取、不传承呢!

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沉潜、积蓄生长力量的过程。所以,就像竹子定律一样,读书是长根的事业,有时候,向下长比向上长还重要。

粮食酿成酒,智慧酿成书。人和人的差别就是一瓶酒和一本书的差别。虽然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我们依然需要一日一日,一口一口,一本一本,吃出来一个“胖子”。所以,好好读书,好好生活,好好打开以后的路,才是正事儿。

(作者系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作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