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古吹台遐想

冯树辉 (辉县市)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每读到此诗便莫名失落。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这样的伤感情绪如洪水般袭来。诗仙何苦如此害人,除了失意人同声共气,又有何益?古迹如若只是感古伤今,大可不必存在;若是我带众少年登高台,必将有别样风采。

众少年一行三十余人,豆蔻年华。他们着汉服,一路上书声朗朗,随着十里荷香来到了古吹台下。古吹台周围古柏苍苍,鸟鸣婉转,巍峨的石牌坊上“古吹台”三个大字古朴醒目。牌坊前两只逼真、威猛的石狮守候,让你忽然就放低了声音,放轻了脚步。

上二十几个台阶就看见了为治水英雄大禹所盖的禹王庙了,上书浑厚的隶书“河洛功勋”。看着看着,就想到了4000年前的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大禹勇担重任,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八年在一线实地考察勘探地形,拿着工具和一批实干家拼命硬干。终于,水患消除,百姓安居乐业。此舍己为人、苦干实干的精神岂是一座庙宇所能承载?放下空谈、踏踏实实干事才是这种古迹存在的价值吧?学生们认真地聆听治水故事,虔诚地礼拜大禹。我相信,一颗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

从庙里后门出来,只需五步,在露天的小院一角给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政治家、音乐家、教育家师旷留下了尺寸之地。石像由石栏杆围着,石像两侧修竹相伴,石像前有两棵参天古柏为邻。双手扶琴,盲目对天。琴音飘来,我带领学生们高声诵读千年前的教导:“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古人留下的真知灼见,一心为国的胆识,怎不让人神往?一颗忠贞心,一身浩然气,就在这方尺寸地上响了2000余年。师旷像前,学生们朗声诵读《师旷论学》,不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庄严的承诺吗?陪伴他老人家的何止一把古琴、几尾翠竹、两株古柏,还有千千万万的有志少年啊!

如若走马观花,禹王庙和师旷像只需三分钟即可穿越,在这样的圣地驻足时间愈久,生命便愈充盈。少年们来啦,在台上东侧的空地上进行琴棋书画表演,以表达对古人的追思。

太极表演。一少年白衣飘飘,忽而如猛虎下山,忽而如波平水静,刚柔并济,在这古木环绕、绿树成荫的古吹台上注入了对中国武术的理解。

古筝声中,宣纸铺开,一朵粉云飘落在古廊下。屏气凝神,起承转合,提捺运笔。墨,香了古吹台。这是女孩儿刘知涵苦练书法七年,对古人先哲的一份献礼。

静如处子,动若惊龙,是女生李果对民族舞完美的诠释。一抬手,一低眉,醉了游人。这是敦煌壁画中下来的女子,瞬间把游人带进了千年的魂里。是姑娘给了古吹台生命,还是古吹台唤醒了她的艺术创造力?这一刻,学生们仿佛得到了神灵的启示,男生们穿着汉服从曲曲折折的走廊走来,女生们情不自禁随乐而舞。红衣粉裙全浮在绿茵翠柏间……

拾阶而下,看到一清幽古院,这就是三贤祠了。遥想公元744年,三大流派的代表人物相聚梁园,饮酒赋诗,畅谈人生,多么意气风发!李白不拘行迹,醉卧一旁,指点江山;高适挥斥方遒,目视前方;杜甫捻须微笑,笑对两位兄长。三人的塑像,让人想起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友谊。学生们看到三人形象全都乐了起来,纷纷效仿,或“举杯邀明月”,或“仰天大笑”,或“击掌相庆”……友谊的美好时光,在这方小天地里自然地流淌……

如果说禹王庙、师旷像让我们心生敬畏,那三贤祠则让我们相亲相爱起来。禹王丰功伟绩,高筑台上;三贤相聚,安在台下小园。多少人间不平,多少人生失意,都在一壶酒一谈笑间……

三处古迹,三种情怀,三种表达。学生们所观所思所想,我想中国文脉已在这一古迹游览里展开了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