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
      

以爱为灯
——记“中国好人”候选人杨志刚

本报记者 郭书武

近日,辉县市翼屯镇益三村村民杨志刚以“卡车司机心系困难群众组建志愿团队,每天为环卫工人免费赠粥”的感人事迹,荣登10月份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类候选人。

杨志刚今年43岁,自2015年组建辉县市雷锋爱心团队以来,团队投入资金近百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其中,他个人投入就达到50多万元。

他和志愿者筹办爱心粥屋,每日为环卫工送爱心早餐活动已累计902天,送爱心粥25万余份,成为辉县市爱心公益活动的一张名片。

立志做雷锋精神践行者

杨志刚的雷锋梦从小就扎下根。他所在的益三村,是以抗战英雄陈益三的名字命名的。陈益三为帮助战友而壮烈牺牲的英雄精神时刻鼓舞着他,在他心里种下了英雄情结。

长大后,杨志刚成了一名货车司机,虽然收入不高,但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也会尽己所能帮助对方。在组织团队以前,他在水滴筹等捐款平台捐款就有350次,虽然每次捐钱不是很多,但在心里是一种安慰,不求回报,甘于付出。

很快,他和十几名志同道合者建立了一个名为“雷锋哥”的微信聊天群,大家团结在一起做好事。随着他们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加入群里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在辉县市文明办的指导下,杨志刚和大家商量决定建立辉县市雷锋爱心团队。

爱心平台的搭建,使得他们做好事有了更有大的平台。他们更加牢记初心:践行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文明使者。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

杨志刚组织志愿者到公园捡垃圾、烟头,趁着节假日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里送温暖。他也趁着各种机会,到外地学习如何更好地做公益活动。

一次善事变长久

2016年腊八节之前,杨志刚提议,经团队商量之后决定开展一次腊八节为环卫工人送粥活动。

第一次送粥活动,没有经验可循,最终决定让早餐店加工所有食品,志愿者负责送粥和其他服务工作。

腊八节当天,志愿者凌晨5时就到达指定地点,杨志刚居中协调,志愿者在5个送粥点各司其职。

看着环卫工人、执勤民警、客车司机、农民工等吃上热乎乎的早餐,听着一声声“谢谢”,志愿者心里像吃蜜一样甜。这一次,他们共送出了1500份粥以及相应的包子和鸡蛋。

事后,他们一算账,再加上餐盒和筷子,总费用4000多元。早餐店老板也是位热心人,知道他们在做公益活动,只收取了2000元,其他的算自己的爱心付出。

此后,杨志刚等人决定将送粥活动改为每月的第一天,送粥点从5个增加到10个。从2017年1月开始至第二年年底,共计送粥1.84万份,再加上包子和鸡蛋,共花费4万余元。

在活动中,他们也得到了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大北农集团董事长看到了志愿者送粥的活动后,联系到杨志刚,表示愿意为社会奉献出一分爱心,连续15个月由集团负责做好粥、包子和馒头。

2018年下半年,经过考察和商量,杨志刚决定租一间房子,设为送粥的固定点。经过多方努力,雷锋爱心免费粥屋就建立起来了,他个人拿出1万元补交了房租。

2018年12月12日,雷锋爱心免费粥屋开始运行,每日免费为环卫工人和其他特殊人员提供早餐。每天志愿者在值班组长的组织下,凌晨5时到达粥屋,熬粥、炒菜、摆放桌凳等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到现在,辉县市雷锋爱心团队开展大病救助、走进敬老院送温暖、帮助残疾人、慰问抗战老兵等各类公益活动700余次,累计送粥25万余份。

矢志不渝学雷锋

杨志刚只是一名普通的大货车司机,带领志愿者坚持做公益,付出了很多,也有些人对他不理解。目前,他最大的困扰还是公益资金的筹措。

但是,杨志刚同样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朋友的关心,丰富了人生阅历。

在爱心粥屋的墙上,贴着雷锋的画像和语录,外屋的桌上放着一摞《雷锋》杂志。杨志刚和志愿者都在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做好公益活动。

以善为灯,以心为田,行在路上。杨志刚希望辉县市雷锋爱心团队的行为能够逐渐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使人们能够了解做公益的意义,让雷锋精神在辉县市代代相传。

他还有一个梦想,将来开办一个雷锋纪念馆,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