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神经外科,在副院长、科主任简国庆的带领下,成功为一名帕金森患者和一名特发性震颤患者,实施立体定向下脑内核团损毁术,患者术后均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手术过程中,患者躺在手术床上和主刀医生聊着天,仅仅几毫米的切口、2毫升~5毫升的出血量……患者原本颤抖的手脚出了手术室就不抖了。没错,就是这么神奇!
上篇
患者一的基本情况:65岁的成大爷五年前因左手不自主静止性震颤,症状进行性加重,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口服药物治疗,开始效果明显,可随着症状的加重和药物用量的增大,震颤症状反而也继续加大,甚至逐渐波及左上肢、左下肢及右侧肢体。
在使用了多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后,患者一直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成大爷到市二院就诊,想要通过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患者二的基本情况:20年前,李大爷开始出现右手不自主动作性震颤,后症状逐渐加重,波及右下肢及左侧肢体,表现为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曾在当地医院按帕金森病治疗,但口服抗帕金森病药物无效。
患者来到市二院,想继续按照帕金森病治疗。可简国庆通过细致观察后发现,李大爷的症状与帕金森病的症状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帕金森病症状一般是在患者安静状态下发生,和情绪或紧张关系不大。而李大爷在安静状态下并没有出现震颤加重的情况,恰恰是在专注或是紧张、激动时出现震颤加重症状。
通过这一细节,经验丰富的简国庆认为,李大爷患的是与帕金森病极为相似的“特发性震颤”。
下篇
找到病根,治疗有方。经过手术,两名患者肢体的震颤症状消除了,迈步转身也没有问题,脸上重新挂上了笑容。
李大爷的孩子说:“现在看爸爸摆脱了疾病的困扰,我们真的特别开心。以前震颤的手,现在能稳稳当当拿笔写字了!”
在这两次手术中,简国庆团队给患者上了重重“保险”。术前,患者在局麻下安装头部框架固定,行头颅CT扫描定位,并进行定位打靶实验,初步定位需要毁损核团的位置。
术中,患者一直保持清醒状态,医护人员时刻与其交流,从患者的反应来判断核团位置的精确。如果患者肢体的震颤有所缓解,无不良反应,则证明靶点位置正确。在对核团进行毁损时,首先是对神经核团的位置进行预毁损,其次确认靶点的精确程度,之后再逐步进行正式毁损。重重“保险”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度。
在对核团进行毁损后,患者的肢体震颤立即得到了缓解,效果立竿见影。而患者对整个手术过程也颇为感叹:“医生们随时让我活动手脚,刚躺在手术床上时还抖得厉害,没过一会儿就不抖了。太神奇了,效果立竿见影!”
目前,两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