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八旬老人张俊山的卫河情结

孟凡军(新乡市)

“这艘船是按16.6比1的比例制作的,原来我家的船就是这个样。”家住平原路电影家属院的张俊山老人指着正在制作的卫河漕运船模型介绍说。

张俊山今年82岁,是卫河漕运第六代传人,老伴是浚县人,也是船家姑娘。他们生于船,长于船,在船上生活了40年,对船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卫河船运兴衰的见证者。

据老人讲,他祖辈原是北京通州张家湾人,全家世代以船为生,开始主要从事摆渡,搭载过往行人,后来发展成货运。张家湾是北京船运的一个大码头和物资储备仓库,来自南方的货物运到这里,再由小船运至北京城。清道光年间,由于货物减少,为了生济,全家人就带船逆流而上,一路向南,寻找货源。最后全家来到新乡城西杨树湾码头(现合河乡水东一带),并在此落户,从这里装载货物再往返天津。张俊山的大儿子张新明说:“当年一起出走的还有我的叔叔、大爷等家人,现在从新乡到通州沿卫河一带到处都有我家的亲戚。”至1964年,落到新乡的通州船达2000多艘,人口万余以上。后来随着时代快速发展,铁路和公路运输不断扩大以及卫河断流等原因,船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段船运历史一直留在老人的记忆深处。从船上下来后,张俊山被分配到新乡市柴油机厂,从事模型技术工作,直到退休。

2003年,张俊山正在上大学的孙子张振奇(现在法国留学)看到老人对船运这段历史非常痴迷,就建议老人给他画个船,看看祖辈的船是个什么模样。老人说不会画,但是会做模型,干脆做个模型吧。做模型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一没图纸,二没原型可参考,三没制作材料。但老人硬是凭着记忆,对船板的厚度,船帆的高度,以及每个细节进行琢磨,画了数张图纸。经过个把月的努力,终于按33.3比1的比例制作了一个1米的船模型,2005年又制作了一个1.2米的船模型。做船的材料,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红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俊山越来越怀念船上的生活和从事船运的先辈,同时,也为了让新乡人永远铭记这段大运河的漕运历史,今年,他又萌生了制作一个更大的船模型无偿捐献给新乡市博物馆的想法。说干就干,可是毕竟已是80多岁的人了,眼睛已经出了毛病,看不清东西了,再说做模型的原材料红松也成了大问题。他就让曾和他学过模型制作的大儿子张新明帮忙备材料,共同商讨,克服困难,一定要把船模型做好。张新明已退休,受聘在一家单位上班,他的领导听说此事后专门为他批假4个月,支持帮助老人完成这一心愿。在制作过程中,张俊山严格要求,每个细节都按比例制作,不得有半点马虎,不得使用一颗钉子。遇到难题,爷俩共同研究,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晚上甚至加班到深夜。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打造,一艘长达2.4米的卫河漕运船模型终于接近尾声了。

据张俊山讲,卫河的漕运船在1880年由北关游家人建造,后逐步改进,有一大特点,就是船是两体合一的,也称两身船,张家这条船长近40米,一半各占20米,二船连接处用绳子拴在一起,转湾时将绳子放松到一定程度,其作用是便于灵活转弯,更为了多装货。船宽5.3米,船舱深1.8米,官舱高出船舱1.3米,载重量达120旽。从新乡到天津是一路顺水,水路全程1000多公里,而旱路约600多公里。一年最多往天津跑4趟,一般跑两趟就能养活全家了。“咱卫河的水可清了,深处可达5米多,两边是杂草,中间有两丈宽行船,那真是鱼虾畅游,蛙声一片,垂柳青青,心里可舒服了。”说起当年的景象,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2008年,张俊山去天津参加申遗博览会,听到讲解员讲解关于卫河漕运历史时,他忍不住进行了纠正。卫河从新乡到天津一路有多少座桥,桥的名字以及桥与桥相隔多远,他都能说得上来。如当时新乡到浚县共5座桥,分别是北关桥、老公园桥、卫辉石桥、卫辉华新纱厂桥、浚县石桥。其中华新纱厂桥是木制的,北关桥毁于上世纪30年代,是日本飞机轰炸的,后来又在原桥墩上架起木桥,上世纪80年代拆除。张俊山的讲解当场引起了专门研究运河历史的《运河码头》作者王梓夫的注意。知道张俊山是卫河船运后人时,王梓夫专程相约来新乡对张俊山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采访,并约他到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卫河文化研

讨会,还到通州张家湾做客讲述大运河的故事。《通州日报》以《卫河船运后人回故乡》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据悉,船工后人造船,张俊山是第一人。现在“张家湾”漕运船模型已基本完成,闻讯前来参观的市博物馆馆长牛万新对老人的奉献精神深表钦佩,赞扬老人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弘扬卫河船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计划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开发,作为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卫河也将进行规划治理,重建码头,有望再现古八大景之一“夕阳之下,卫水金波”的历史景观。

[相关链接]新乡卫河,中国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因源于春秋时卫地得名,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卫运河。大运河新乡段即如今的卫河新乡段,系海河五大支流之一,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目前,新乡境内仍存现状河道。新乡属卫河上游段,为卫河水源地,明清两代卫河漕运发达,因而商业繁荣。清末民初,往来于新乡、天津的货船达700余只,载重百吨以上的大船约三分之一,船民有数千人。物资的装卸转运分别由饮马口、杨树湾两个码头集散。1949年全国解放后,卫河船队收为国有,此后20年卫河船运达到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