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7月11日 星期

见证滩区变迁记录黄河故事
——读原上秋《见证——河南黄河滩区农民脱贫大迁建》

李辉(新乡市)

对黄河,我有一种复杂的情结。在陕西和山西,我曾两次从不同视觉领略壶口瀑布之气势。浪花如雄狮之鬃,在激怒中咆哮,左冲右突,却难撼动比铁笼坚固的岩石。

黄河安澜,自是风景;岸裂河惊,灾民断魂。我的家乡扶沟县属黄泛区,祖辈被水患蹂躏的历史并不遥远。读我市作家原上秋历经两年多时间采写的报告文学《见证——河南黄河滩区农民脱贫大迁建》,(以下称《见证》)文字的浪花撞击精神堤岸,让我的双眼全景式、多维度看到了黄河的历史之殇和时代之兴。

《见证》看似聚焦封丘县李庄镇滩区迁建的风雨历程,更是对河南30多万滩区群众迁徙和生存的情感记录。作家原上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吃住在李庄镇,这里和城市的烟火气息比起来,自然孤寂清冷。但清冷最能让灵魂沉静,最能让眼睛清澈,最能让思想奔腾。他感受着李庄镇镇领导和党员干部为群众搬迁工作忘我工作的情怀,他感受着滩区群众面对迁建情愿作出牺牲的善良,他更是看到了等待搬迁的群众对于新区生活的渴望。原上秋,无疑是黄河滩区迁建的见证者、思索者和记录者。

河南黄河滩区农民脱贫大迁建属于正在进行时,资料“一穷二白”,写作遭遇困境,怎么办?原上秋拿出“最笨的办法”,就是跟着开会。很长的时间,

原上秋几乎每天都参加镇里的会议,会议往往一开就是下夜两三点钟,实在熬不住他才告辞。但镇党委书记陈明和迁建党员干部如同钢铁锻打,会开得很晚,哪怕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大早依旧出现在迁建现场。第二批滩区群众搬迁时,如同战前总动员,陈明嗓子嘶哑、嘴角起泡,站在滩区上满脸憔悴,面庞却依然刚毅。这个画面,木刻般在原上秋的心间悬挂,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可以说,原上秋对农民、农村有种深深的情感,他的家乡——安阳市内黄县东南部一个小村庄,曾经是黄河故道。1000多年前,黄河从这里浩浩荡荡地流过。来到李庄镇,对滩区至今还未脱贫的群众,他具有最真实的悲悯情怀。滩区群众大多不富裕,却热情好客,原上秋到群众家里采访,到了饭点儿,主人都拽住他的胳膊不松手,哪怕喝碗稀饭,吃盘炒南瓜,原上秋临走时都执意留下饭钱,遇到贫困户,会塞更多的“餐费”。

吃罢晚饭,原上秋爱到黄河岸边散步,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扛着锄头的农民卷着裤腿,被夕阳光晕泼染,构成一幅诗意化的滩区荷锄图。原上秋思索万千,今天的黄河这么壮美,在历史上却留下过多凄美的故事。见证黄河滩区迁建工程艰巨而辉煌的历程,亲历党员干部在滩区迁建中具有的坚定信念和为民情怀,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带着礼赞、带着感动、带着温度,为新乡

黄河文化增添深远厚重的底蕴。

此时,奔涌的河流,拍岸的浪花,在原上秋的眼前激昂不息。大浪淘沙,显露真金,这种闪光的品格,不正是共产党人奉献担当的时代精神吗?

在黄河滩,无论碰见干部还是农民,原上秋总要驻足,通过掏烟、让烟、点烟的熟练流程,“燃”起采访话题。和采访对象的距离,往往就是一支烟的距离。有次他在黄河滩区遇到一放羊的汉子,两人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地抽,和村里人从不交心的牧羊人,把积郁内心的情感袒露给原上秋,笔下这才有了《离黄河最近的人家》的故事。牧羊人名叫大庄,有天傍晚,大庄执意留原上秋吃饭,“大庄在地锅灶膛里放满了劈柴,地锅灶里的烟雾漫出来。随即,一缕细细的烟雾在黄河边上随风缭绕。”诗意化的文字,也仿佛从《见证》这部书中飘来,让我嗅到一种作家的本色和质朴,良善和情怀。

两年前,市作家协会10多人去李庄镇看原上秋,见了面,看到他胡子拉碴,作家们更是起劲地喊他“老原”。曾经当过新乡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史国新,早年采访过陈明,两人相见,史国新看到早年满头黑发的陈明,如今“降满秋霜”,竟忍不住连连慨叹。我从新闻报道中读到,当地人都称陈明为“拼命三郎”。他向全镇群众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最多时一天能接100多个群众来电。陈明因劳累住院,群众到处打听他住在哪家医院,陈明严格保密……

走在黄河滩区岸边,我们看到控导工程的防洪石料,摞放得整整齐齐,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在我的眼里,这些随时准备粉身碎骨的防洪石料,正是基层党员干部奉献青春、甘洒热血的化身。

那天,我们还看到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一眼望不到头的滩区群众,在踊跃地等着缴纳第二批迁建保证金。很多群众半夜就搬起板凳,早早排队等候。我在想,如果没有公道公平的环境,没有对崭新生活的渴求,没有基层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情怀,滩区群众能用这种信任的浪潮,把我们的心灵堤坝一次又一次撞击吗?三

在去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嘱托,讲好“黄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河南的“黄河故事”曾经悲壮,万里

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河南段是闻名的“地上悬河”。保护黄河,可以说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时代给了原上秋这种机遇,一次跨越两年的历史见证,成就了一部32万字、如黄河奔腾不息的报告文学。

在《见证》这部书《历史的记忆》章节里,原上秋以史学的笔触,深度考证黄河文明的诞生和传承,对地处黄河故道的老家进行历史的梳理和思索,对黄河的祭祀和崇拜进行精神的挖掘和解读。读《漂移的人类》这一章,深夜合书而眠,自远古的先秦时期到大槐树的人类迁徙,先人重叠的黄皮肤面孔,浊浪般将我击醒。在《骚动的梦想》和《大戏的序幕》中,我仿佛看到一个追求梦想的时代,将黄河滩区视为舞台,正擂响造福人民这一厚重主题。在《滩区里的光》《汗洒河两岸》里,我读出陈明的“明”,如同滩区熹微的晨光,驱散了滩区群众的困惑,读出了党员干部倾注热血汗水的温暖。从《闪光的岁月》《这里是家乡》里,我读出念兹在兹的黄河儿女眷恋故土的情愫和大美。从《播种新希望》《黄涛一壶收》里,我同样见证了滩区群众脱贫攻坚,在希望的新泥中幸福生长的过程。这部书里,分明有玉米的绿色气息,甚至有拔节的响声。特别是在《浓浓黄河情》章节里,作家原上秋驾驭小说和散文的语言能力,在这里展现得最出彩,《玩船》《醋香人家》《四世木匠》等,甚至能称得上独立的美文和随笔,将滩区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乡愁故事娓娓道来,尽管滩区里的村庄如同体弱的老人,在我们眼前一个个消失,但我相信,文化的记忆,会像老照片一样留下来,成为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精神遗产。

在原上秋采写这部报告文学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和“老原”有过N次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老原”开着的那辆汽车轮胎,每次都沾带着来自黄河滩的泥巴。每每谈到《见证》的写作,戴着近视眼镜的“老原”总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亮亮的瞳仁仿佛滚动着来自黄河滩区的露珠,在灵感的青纱帐摇曳游动。

从这个时候、这个角度看“老原”,我就深信他“怀胎十月”后,一定能给新乡报告文学的“产床”,增添一个值得祝贺的生命。

《见证》的呱呱坠地,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一起宣告,是见证新乡人民、中原儿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文读本和时代华章,值得一读!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